[人民日报]应对复杂灾情 练就过硬本领——二〇一九年“最美应急管理工作者”巡礼(上)
面对生死考验,他们刀山敢上、火海敢闯。
面对复杂灾情,他们枕戈待旦、严防死守。
面对风险隐患,他们坚守一线、防微杜渐。
当好党和人民的“守夜人”,新时代应急管理队伍以知重负重、攻坚克难的实际行动,在人民群众最需要的时候冲锋在前,为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而英勇奋斗。
“生命至上,必须尽最大努力进行救援”
“砰……砰砰……”2016年4月22日,江苏靖江德桥仓储有限公司发生爆炸。2000平方米过火面积,200摄氏度高温,物料还在不断泄漏,必须人工关阀才能彻底打压火势!
危急关头,江苏省消防救援总队南京市支队方家营中队中队长助理丁良浩和突击队员主动请缨,在齐腰深的废水和泡沫液中关阀断料。
“当时总共有3个阀门,都被水淹没,每个都花了20分钟左右寻找。泡在水里浑身刺痛,火辣辣的。第三个阀门最危险,旁边就是流淌火,稍有不慎可能就被火包围。”丁良浩归队时,才发现头盔和隔热服已被烤焦。这样的生死硬仗、逆行而上,丁良浩已记不清经历过多少。与肆虐火魔交锋、与残酷死神对抗,丁良浩战斗在前线的坚毅背影,不惧不悔。
“阳光女孩”马小凤、“可乐男孩”薛枭、被埋164小时的老人李明翠……这些对2008年汶川地震幸存者的救援,都与应急管理部中国地震应急搜救中心培训部副主任王念法有关。加入救援队伍以来,王念法先后参与国内外重特大地震救援16次,和队友救出幸存者60余人。
是什么支撑他无惧生死、日夜奔袭?“生命至上,必须尽最大努力进行救援。这个职业没有奉献精神是干不成事的,只要党和国家需要,我就会义无反顾冲到最前线。”让更多的人有安全感,这是王念法的初心使命。
2015年尼泊尔发生8.1级地震,中国国际救援队是第一支抵达尼泊尔的国际重型救援队。王念法和队友们在废墟瓦砾中匍匐掘进,经过34小时的营救,让受困者转危为安。“成千围观的百姓欢呼‘谢谢中国’,我们让当地老百姓充分感受到中国大爱、中国速度、中国力量。”这一幕让王念法永生难忘。
救援不能是盲目的,不能只凭一腔热情”
我国西南林区山高坡陡、谷深林密,对于森林消防员们而言,背负20公斤的装备、攀爬六七个小时的山头是常事,体能就是本钱。
13年前,进入森林消防队伍时,侯正超还是个“菜鸟”。“我不愿服输!别人跑5公里,我跑8公里;别人做50个俯卧撑,我做200个。”这样的训练强度,让侯正超的手掌磨出血泡和老茧,吃饭时手抖得连菜都夹不稳。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后来各级比武中,侯正超先后夺得6次全能第一、8个单项冠军,并打破了森林消防队伍400米障碍赛纪录。
如今,面对单一灾种向“全灾种”“大应急”的转变,已经是四川省森林消防总队特种救援大队三中队代理排长的侯正超,又开始自我加压,学习钻研山岳搜救、地震救援、快艇驾驶等新知识,“我们是应急救援主力军、国家队,关键时刻必须上得去、打得赢,这样才能不负时代不负国,不负青春不负己。”
“灾害瞬息万变,必须练就过硬本领。”这也是应急管理部矿山救援中心总工程师肖文儒所坚守的。36年来,他先后参与了700多起事故救援,成功救出1000多名遇险人员,从一名救护队员迅速成长为应急救援专家。
“救援不能是盲目的,不能只凭一腔热情。”近年来肖文儒不断探索实践救援新技术,带领工程技术人员先后探索完成了矿用石膏、救护通信设备、计算机在矿山救护中的应用,确立了“技术服务救援、技术指导救援”的原则。
“忙碌是为了换取千万个家庭的平安”
“不惜力,特别拼”,是同事们对北京市应急管理局安全监察专员魏丽萍的评价。2004年,面对矿山小散乱差的情况,北京下决心进行整治。从市区出发,最远的矿要开车颠簸三四个小时才能到,魏丽萍坚持每周花3天时间跑矿山,全市400多家矿山基本跑了个遍。谁好谁坏,她都装在心里。
基础条件好的矿山,她请来专家帮着出谋划策;条件简陋、无改造可能的,她也绝不手软。正是魏丽萍的执拗劲儿,北京市矿山数量在4年间减少了315家,2572个废弃矿洞被一一封堵,矿山安全生产水平有了质的飞跃。“忙碌是为了换取千万个家庭的平安,这是应急人的自豪和追求。”魏丽萍说。
在1000多公里之外的上海,也有一个团队在为这座城市的安全不懈努力。
3.21平方公里的辖区面积,光27米以上的高层建筑就有256栋,高层建筑消防是上海市消防救援总队黄浦支队车站中队面临的难题。
“高层灭火最有效的方式还是消防员进入到火场内部近战灭火,这就要求我们要有过硬的体能素质。在火场上要做到一次性把装备都带上去,如果双手抓不下了,那嘴里就再咬一根水带。”用车站中队指导员陈祥康的话说,强度最高的时候,消防员们身背六七十斤装备登上30层,一天至少20遍,这相当于负重把632米的上海中心大厦登了5遍!
背这么重的装备,登这么多台阶,身体能吃得消吗?“受得了,也必须受得了。快一步,或许就能多救出一个人!”陈祥康回答得很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