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中心>媒体聚焦

陕西日报:筑牢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我省积极推进气象监测预报预警服务体系建设

发布时间:2021-12-13 09:49 来源:陕西日报

核心提示

我省各级气象部门聚焦极端灾害性天气灾前、临灾、灾中、灾后等关键时间点,加强预报预警服务;建立各类预报预警产品发布更新机制,紧盯每一次灾害性天气过程,预测预报产品不断调整更新;当暴雨橙色预警以上级别气象预警发布时,县级气象局主要负责人必须第一时间向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电话叫应报告天气情况。

11月底,省气象部门提前3天预报了即将出现的重度阴霾天气;提前两小时预报大风和降水。这两次精准及时的气象监测预警信息,为各级政府冬防期的“排、放、管、控”争取了时间。

气象监测设备。记者 李欣泽文/图

今年以来,省气象局按照“早准快广实”的要求,加大气象服务,将气象监测预报预警信息快速转化为各级政府和社会公众的防灾减灾行动力,聚焦极端灾害性天气灾前、临灾、灾中、灾后等关键时间点,加强预报预警服务,筑牢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

发挥“发令枪”作用

11月6日至7日,铜川出现寒潮大风雨雪天气,过程伴有剧烈降温和大风,其中全市最低气温降至零下12.4℃,极大风速达9级20.8米每秒,全市67个测站均低于零下5℃。据统计,本次寒潮天气,宜君国家气象站最低气温为1961年以来同期第二低值,王益和耀州国家气象站最低气温均为1961年以来同期最低值。

铜川市气象台10月下旬就结合11月气候预测形势,提前制作发布一期专题决策服务材料,指出6日至7日铜川将出现中等偏强的降温大风天气,需做好供暖准备工作。11月4日,铜川市气象台在精细化预报的基础上,针对寒潮天气对能源调度、供应保障以及能源物资运输等的不利影响提出相关建议措施。

寒潮过程期间,铜川市气象台持续跟进最新天气变化,加密监测,适时更新升级发布预警信号,并在各类预报预警产品中落实到区县的关键区域。过程结束后,第一时间对寒潮过程进行了跟踪评估,尤其是对农业生产、畜牧业及能源保障的影响。

今年以来,立即研判决策、组织做好应对的快速调度决策机制已成为全省各级党委、政府在接到气象部门叫应后的常态工作。根据省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的通知,当暴雨橙色预警以上级别气象预警发布时,县级气象局主要负责人必须第一时间向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电话叫应报告天气情况,为组织灾害防御赢得时间,充分发挥气象预报预警“发令枪”作用。

提高预报预警精准度

陕西地形环境复杂,陕北有黄土高原,关中有城市群,陕南有秦巴山区,灾害性天气有很强的极端性和致灾性。近年来,省市县三级气象部门协同发力,根据灾害性天气的地形分布,打造了监测预报层层递进的业务布局。

从30天到10天的早期灾害预测,到5天到3天的灾害性极端天气决策服务,再到一天以内逐12、6、3、2小时的滚动预警,气象预警预报层层递进。省气象局建立了各类预报预警产品的发布更新机制,紧盯每一次灾害性天气过程,预测预报产品不断进行调整更新。

针对强降水、降温时段,气象部门连续发布预警信号,跳出了预警更新级别和时效的“条条框框”,不再被动等待预警级别变化和时效完结,当过程影响区域出现一定程度移动变化,第一时间更新预警级别、预警落区。

通过不断更新的监测预报预警,省气象局实现对雨情汛情的精准研判。通过业务布局、工作链条、产品更新,省市县三级逐级细化,业务链条逐步修正,预报产品不断滚动更新。在全省当前客观预报技术支撑和客观产品准确率不断提高的情况下,更好地统筹平衡“早”和“准”,既做到对灾害性天气早预报预警,又不断提高预报预警的精准度。

打通预警“最后一公里”

“这次我们遭遇了30年来的最大洪峰,河水高出警戒水位20厘米。”在今年8月21日的暴雨过程中,宁强县胡家坝镇周家河村党支部书记刘汉元说,“幸好,村干部收到气象信息后立即行动,提前7个小时转移了居住在地质灾害隐患点的6户14名村民。”

陕西气象部门通过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短信“绿色通道”、陕西气象APP、微博、微信等多种手段发布预警信息,充分发挥气象信息员传递信息作用,危急时刻采取敲铜锣、吹哨子、警报器报警、上门通知等手段,消除预警“盲点”。

省市县气象部门实现三级协同联动,动态更新制作服务产品、发布气象信息,提前7天到5天发布延伸期服务产品,提前3天到1天召开新闻发布会,逐6、3、2小时滚动预警。省气象局强化与省委组织部、省应急管理、省自然资源等部门的联动,加强与陕西日报、陕西广播电视台等媒体的合作,不断提高服务能力。此外,还积极通过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向社会传播权威预警信息,努力推进预警信息到村到户到人,多渠道、广覆盖、省市县交叉叠加发布,打通预警“最后一公里”。

底部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