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多措并举 提高防灾减灾救灾能力 扎实推进灾后重建 加强应急预案管理
近期,各地两会相继召开,为新一年的工作谋篇布局。在地方政府工作报告中,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部署多途径提高防灾减灾救灾能力,不断加强灾害治理工作,成为社会关注的重点。
统筹灾后恢复重建 补齐防灾基础设施短板
2021年,我国多地发生自然灾害。做好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的具体举措,是践行人民至上理念的生动实践。各地充分认清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灾后恢复重建工作作为当前重大政治任务和重要民生工程,以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务实的作风扎实推进灾后恢复重建工作。
2021年7月中下旬以来,河南遭遇极端强降雨。对此,该省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2022年将加快灾后恢复重建,要科学实施、系统治理,按照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要求,经过3年努力,全面提升防灾减灾能力。全面完成农村倒房重建,加快集中安置区住房建设,同步配套建设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推动受损学校、医院完成维修加固,交通、能源、通信等基础设施恢复并超过灾前水平。修复提升防洪抗灾工程,实施359个总投资2471亿元的重大水利项目。汛前基本完成11类4227项水毁水利工程修复。补齐城市防洪排涝短板,注重城市“里子工程”“避险工程”建设,构建源头减排、管网排放、蓄排并举、超标应急的防涝工程体系。绘制城市地下管网一张图、智慧管理一张网。加快推进住宅小区、重要用户地下配电设施防涝迁移改造,开展易涝积水点综合治理,提标改造地下空间防洪排涝设施,提升地下交通避险能力。
郑州将加快韧性城市建设,着眼特大城市发展安全,强化前瞻布局、刚性执行,提高各类设施安全标准,建立供水、供电、能源、交通、地下空间等安全防控体系,加快建设海绵城市。加快“轨道上的都市”建设,建设K2轨道快线,布局5G等新型基础设施,全面提升基础设施现代化水平。
2021年,面对有气象记录以来最强秋汛,山西省上下闻汛而动、向险而行,全力组织抢险救灾,切实保障群众基本生活。针对今年政府工作,该省提出,将在水利设施方面,实施汾河流域防洪能力提升工程,开工一批干支流综合治理项目,在汛期前完成245座水毁水库工程设施及河道堤防水毁修复。
广东省提出,着力补齐城市基础设施短板,加快完善城市排水防涝工程体系,强化海绵城市、韧性城市、智慧城市建设。
深圳市将完善生态环境和城市空间治理体制,建设法治先行示范城市,提高超大城市治理水平。
浙江省以重大项目建设为抓手,在新一年政府工作中,提出将实施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按照适度超前布局的要求,聚焦交通、能源、水利、防灾减灾、新基建等领域,滚动做好项目储备,加快推进在建工程,实现基础设施投资增长5.5%左右。实施一批重大城市建设改造项目,积极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燃气管道更新、城市内涝治理,提升城市功能。
上海市将聚力抓好城市精细化管理,深入推进安全韧性城市建设。坚持主动、科学、精准、综合防控,构筑城市安全常态化管控和应急保障体系。福建省将着力提升城市功能品质。实施安全韧性工程,持续加强危房排查整治,完善城市海绵系统,打造一批无障碍示范区。
湖南省提出,将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一批具有湖湘特色的海绵城市、韧性城市、宜居城市。据了解,截至2021年12月8日,湖南省建成区海绵城市达标面积601平方公里,雨水径流率得到有效控制,初步实现了“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热岛有缓解”的目标。其中,常德市作为第一批国家海绵城市试点城市,从水环境、水安全、水生态、水文化、水产业等方面综合施策,顺利通过国家验收,为南方丰水地区海绵城市建设创造了样板。岳阳市、望城区、津市市、凤凰县4个省级海绵城市试点,在水系、公园、绿地、道路、小区、屋顶等多类型项目开展海绵城市建设,进行了有益探索。
甘肃省提出,加强自然灾害防治能力建设,抓好防汛抗旱、地质灾害、消防安全、森林草原防火工作,推进国家西北区域应急救援中心项目建设。贵州省提出,要强化地质灾害综合防治,新建2000处地质灾害普适型自动化监测点,并将“提升乡镇消防应急能力,建成150个乡镇标准化应急救援站”纳入民生实事。
青海省提出,实施灾害防治能力提升工程,推动备灾救灾和应急救护项目建设,做好洪涝干旱、森林草原火灾、地质灾害、地震等防御和气象服务。
宁夏计划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加快地下管网、防洪排涝等市政设施建设,梯次分类建设智慧城市、数字城市,有效解决乱停乱占、交通拥堵等“城市病”,让城市更安全、更有韧性。
在对2021年的防灾救灾减灾工作进行总结的基础上,各地明确指出自身存在的问题短板。灾后重建、韧性城市建设等备受关注。
优化预案完善体系 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
加强应急预案管理是迅速、科学、有序应对突发事件的有力保障。各地结合应急预案管理现状,紧紧围绕突发事件事前、事发、事中、事后各个阶段的工作特点及要求,注重加强应急预案管理,完善体系建设,着力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
北京市提出优化应急预案体系,提升预报预警水平,完善风险评估机制,做好应急物资储备,增强极端天气、地质灾害、公共卫生事件等应急管理能力。山东省将实施公共安全提升行动,加快省级救灾物资中心库等重点项目建设,构建“全灾种、大应急”救援体系,推进韧性城市建设,统筹做好防震减灾、防汛抗旱、极端天气应对等工作。
围绕强化应急响应和救援能力,江苏省将健全应急管理人才与技术保障体系,不断提升本质安全水平,加强重大安全风险排查研判和监测预警,强化应急响应和救援能力,健全应急管理人才与技术保障体系,不断提升本质安全水平,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隐患。提升防灾减灾抗灾救灾能力。
靖江市将围绕创成国家安全发展示范城市目标,全面加强安全基础工作,切实提高本质安全水平。统筹规划建设消防站、消防栓、消防通道等设施,全面提升超高层建筑施救能力。沿江提排流量提升至120立方米/秒,全市域范围实现“旱能引、涝能排”。
黑龙江省提出,加强防灾减灾救灾基础建设,提高森林草原火灾、水旱灾害、极端天气等重大灾害应对能力。落实安全风险分析研判制度,下好安全防范“先手棋”。内蒙古自治区将从健全应急管理体系的角度出发,提出加强应急救援力量、应急物资储备、区域性应急救援基地和应急管理信息化建设,提高防灾减灾救灾能力,以有力处置风险。
湖北省提出,要强化应急处置预案和物资储备管理,提高基层防控能力。积极防范应对极端灾害天气,抓好防汛抗旱、森林防灭火、地质灾害综合防治等工作,加强应急体系建设。安徽省提出,开展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编制省级自然灾害防治区划,加强应急队伍、物资保障、广播体系建设,完善应对突发事件、极端天气等应急联动机制,全面提高防灾减灾救灾能力。
四川省将扎实开展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深入推进地质灾害全域综合整治三年行动计划。做好汛期灾害防范应对,实施城市内涝治理三年攻坚行动。完善巨灾和极端事件应急预案,加强气象、水文、地震监测预警,强化实战演练和应急物资储备,加快国家西南区域应急救援中心和省区域性应急救援基地建设,提升综合应急处置和救援能力。推进森林草原防灭火常态化治理。巩固拓展专项整治成果,落实最严防火令,支持乡镇(街道)依法行使森林草原防灭火行政处罚权力,健全群众参与防火保障机制。做好火灾风险隐患排查整治,实施可燃物计划清除,推进高火险区防灭火通道、隔离带、消防水池水罐建设。用好高分卫星和火情监测即报系统,完善科学扑救火方案,统筹调度力量,做到打早打小打了,确保不发生重大人为森林草原火灾,确保不发生重大人员伤亡。
成都市提出,统筹推进城市安全风险辨识评估,完成国家城市安全风险综合监测预警平台建设试点。打好交通运输、城镇燃气、建筑施工、危险化学品、有限空间作业和消防等重点领域专项整治攻坚战,全面完成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扎实抓好防洪排涝、森林草原防灭火等防灾减灾工作,加快推进23个一类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建强“一主两辅”基层应急力量,新组建区(市)县级应急救援尖刀队23支,实现每个社区建立1个微型消防站,协同推进国家西南区域应急救援中心建设。切实加强安全教育培训,开展消防安全宣传教育、技能指导等活动。
聚焦提高新型城镇化质量,陕西省提出要加快西安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提高特大城市治理能力和应急管理水平。用好人防应急支援体系,切实提高防控重大风险和应对极端天气、突发事件的能力。广西壮族自治区将提升自然灾害监测预警预报能力,加快建立自治区、市、县、乡四级应急指挥中心,推动应急管理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升级,推进北部湾危险化学品应急救援基地等建设,加快形成与人民群众安全需求相匹配的应急救援体系。
云南省2021年完成了23个县应急广播体系建设,及时有效应对自然灾害,漾濞地震民房恢复重建全面完成。今年,该省将继续完善应急管理体系,提高综合防灾减灾抗灾救灾能力,推进数字技术在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等领域的广泛应用,提升社会服务管理水平。
多数省份的政府工作报告都对预案完善体系提出明确要求,对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拿出了符合自身情况的具体措施,提升自然灾害监测能力、物资储备能力、基层防控能力等成为焦点。伴随着这些措施的落地实施,各省份的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将进一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