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互动>在线访谈

新闻发布会丨陕西省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工作成果介绍

发布时间:2023-11-17 16:20 来源:陕新发布 省应急管理厅新闻宣传处

11月17日10时,陕西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办新闻发布会,邀请陕西省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常务副主任、省应急管理厅副厅长李虎平,省自然资源厅地质勘查管理处副处长张豪,省水利厅水旱灾害防御处一级调研员唐吉新,省气候中心副主任李茜出席,介绍陕西省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工作成果,并回答记者提问。发布会由陕西省委宣传部新闻发布工作处处长李惠主持。

李惠:女士们、先生们,上午好!欢迎出席省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会。

今天,我们邀请到陕西省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常务副主任、省应急管理厅副厅长李虎平先生,省自然资源厅地质勘查管理处副处长张豪先生,省水利厅水旱灾害防御处一级调研员唐吉新先生,省气候中心副主任李茜女士,请他们向大家介绍陕西省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工作成果,并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

下面,首先请李虎平副厅长作介绍。

pic

李虎平:尊敬的女士们、先生们,媒体朋友们,大家好!非常感谢大家长期以来对陕西省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2018年10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亲自部署自然灾害防治“九项重点工程”建设,强调自然灾害防治首先要掌握风险隐患底数,要开展全国灾害综合风险普查。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作为自然灾害防治的基础性工作,被列为“九项重点工程”第一项工程。2020年5月31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开展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的通知》。三年多来,陕西省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各地区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历次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按照省委、省政府安排部署,坚持“统一领导、分工协作、分级负责、共同参与”原则,努力克服疫情等影响,组织全省3万多名专业技术人员开展普查工作,共获取全省灾害风险要素数据近亿条,全面完成了普查调查、数据质检和汇交、评估与区划等任务,目前正在试点普查成果应用工作。

调查是这次灾害风险普查的基础,任务是全面获取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气象灾害、水旱灾害、森林草原火灾等5大类15种灾害致灾要素数据,人口、房屋、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系统、产业、资源和环境等6大类27种承灾体数据,政府、社会、基层等3大类16种综合减灾能力数据,1978年以来的年度灾害和1949年以来的重大灾害事件调查数据,以及重点灾害隐患调查数据。

三年多来,按照国务院普查办的统一部署,组织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住房和城乡建设、交通运输、水利、应急、气象、林业、地震等行业部门,制定普查实施方案、推进普查调查、开展数据质检和区划评估等工作。全省所有乡镇、所有社区(行政村)和千分之七的家庭参与了调查。通过上下各方协同推进,全面完成了普查调查任务。住房城乡建设部门获取了全省1千多万栋城乡房屋建筑数据以及1.3万处市政设施数据。交通运输部门完成了18.3万公里路网、3.3万座桥梁和隧道、近9千处公路灾害风险点的调查。林业部门完成4千多个可燃物样地和6千多个重要野外火源点调查。自然资源部门开展了覆盖全省107个县区的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掌握了全省1万多处地质灾害隐患风险底数。水利部门完成了全省1千多座水库、5900余公里堤防隐患、300多座水闸等水利设施的调查。应急管理部门作为牵头部门,不仅承担着普查办的日常工作,同时协调教育、卫生健康、文化旅游等行业,调查了2万多个公共服务设施、6千多个危化企业和矿山等承灾体信息,15万条综合减灾能力数据,8万多条历史自然灾害数据。气象部门调查了8种气象灾害致灾因子信息20.5万条。地震部门完成47条活动断层、862个场地地震工程地质条件钻孔的调查以及140万平方米房屋建筑的抽样调查。

数据的完整、准确、规范是这次普查调查的重点,也是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工作的重要基础。在完成调查任务之后,省普查办认真组织行业部门和各地,按照任务分工,分层级、分行业开展调查数据质检工作,严把数据质量关,确保普查调查数据的质量和可靠性。率先通过了国务院普查办的抽查验收。

评估与区划是这次灾害风险普查的重点成果之一。应急部门开展历史年度自然灾害灾情、煤矿和非煤矿山评估,制作各类图表2675张,编制技术报告12套。水利部门开展洪水灾害和干旱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制图614张,编制成果报告127套。气象部门开展暴雨、高温、大风、雷电、冰雹、低温、干旱、雪灾等8个灾种风险评估与区划,制作945张危险性区划图和4366张风险区划图。林业部门分级开展评估与区划,制图952张,编制成果报告120套。地震部门通过开展地震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形成了陕西省1:25万地震构造图、地震危险性图、不同概率水准的地震灾害风险评估区划图、26个县区的1:5万活动断层避让区划图,编制各级各类报告313份。自然资源部门建立了全省地质灾害隐患点数据库和省、市、县三级地质灾害防灾减灾体系,制图121张,编制成果报告60套。省普查办组建了由中国工程院王双明院士任组长,多个部门和单位的64位专家组成的专家组,以省地质调查院为技术支撑,开展省、市、县三级自然灾害综合风险评估与区划,编写了118份总计432万字的技术报告,编制各类图表9000多张,基本摸清了全省自然灾害风险隐患底数,查明了重点地区抗灾能力。

通过开展评估与区划,第一次明确了全省自然灾害综合防治的重点区域,揭示了我省自然灾害综合风险形成主要原因和主控因素,为全面开展自然灾害防治提供了重要数据基础,为防范化解自然灾害风险提供全方位技术支撑。

三年多来,各地各部门坚持“边普查、边应用、边见效”,紧紧围绕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与防治、应急响应与处置等,健全工作机制,加强协同配合,合力推进普查工作,第一次开展自然灾害风险要素调查、风险评估、风险区划和综合防治区划等全链条式普查,第一次探索推进致灾部门数据和承灾体部门数据有机融合,第一次在统一技术体系下开展风险调查、评估与区划工作,全面高质量完成普查各项目标任务,取得了丰硕成果。目前,省普查办正在协同各相关行业部门推进省级自然灾害综合风险基础数据库建设,为常态化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评估体系建设、广泛应用普查数据成果、提升灾害防治能力打下坚实基础。我们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救灾重要论述,不断探索创新方法,深入推动风险普查与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深度融合,为我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发挥支撑作用,为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提供坚强保障。

再次感谢媒体朋友们对普查工作的关心支持。下面,我们愿意就相关内容回答大家的问题。

谢谢大家。

李惠:谢谢李厅长。下面,欢迎大家围绕今天发布会的主题进行提问。提问之前,请先介绍一下所在的新闻机构。

中国报道:此次普查是第一次在全国范围开展的综合性自然灾害风险普查,目前普查任务已经全面完成,请总体评价一下我省本次普查工作情况。

pic

李虎平:这个问题由我回答,感谢您的提问。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首先它聚焦在自然灾害,突出灾害风险,强调综合,而且要落脚到普查,其目的是提高全社会防范自然灾害风险的综合能力。这次普查参与部门多、人员多、层级多、链条长、任务重,技术要求高,协调难度大,第一次也没有现成的经验和方法可循,加之受三年疫情影响,能圆满完成任务确实不易。我认为这次普查工作,有四个特点。

一是综合性,即多灾种综合、致灾因子和承灾体调查综合、调查和风险评估区划综合等。多灾种综合,就是对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气象灾害、水旱灾害、森林草原火灾等五大类灾害的致灾要素进行全面的调查摸底;致灾因子和承灾体调查的综合,就是致灾因子和承灾体同步调查,数据融合,并以此来科学评估和认识自然灾害综合风险的水平;调查和风险评估区划综合,我们把调查作为一个基础,评估和区划是一个重点,依托调查成果,分部门开展单灾种的风险评估与区划。在此基础上,再开展多灾种综合风险评估和区划,提出自然灾害防治的工作建议。

二是协同性,既有横向部门协同,又有上下各层级协同,还有管理与技术协同等。部门协同,省级层面9个部门和单位参与普查,部门之间同步推进,互联互通,数据共享,这是协同重点,一个部门的落后和缺失,就有可能影响到整个普查的进展,所以,统筹协调很重要,也是这次的特点。另外,上下协同,因为这次普查涉及省、市、县,有的还需要乡镇、社区参与,做到层级职责明确、目标一致、衔接有序的上下协同也很重要。管理与技术协同,这次的普查组织管理和技术支撑是普查的“两翼”,做到普查工作制度和技术体系相互衔接,形成管理和技术互为支撑、互为补充、互为促进的普查工作格局。

三是科学性,国家层面编制出台了48项调查类技术规范和61项评估与区划类技术规范。这些规范既考虑行业技术规范和业务要求,又保障调查的科学性、可操作性和工作的连续性,按照统一的技术体系,各灾种风险等级相对应,建立统一的普查调度平台,制备统一的调查底图,下发统一的制图软件,保证各行业间调查数据和成果共享共用,做到“一张图”展示。我们还组建了来自多部门、多领域的专家团队,负责对普查调查数据、评估与区划成果的技术审核和把关。同时还建立了逐级审核质量控制体系,保证调查数据可靠性、评估与区划结果准确性。

四是应用性,坚持“边普查、边应用、边见效”,把普查数据的应用作为一项重点工作和最终目的,持续推进各地各部门将普查成果广泛应用,并及时把普查成果应用到防灾减灾救灾实际工作中。省应急管理厅将各部门数据融为一体,构建了专业应用、监测预警、影响分析和信息发布功能的自然灾害综合监测预警系统。

开展多灾种、多承灾体综合风险普查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首次,开创了多个第一。例如,第一次在统一的技术体系下开展普查调查工作,推动致灾数据和承灾体数据的有机融合,推进了部门间数据共建共享共用;第一次全面摸清了全省房屋建筑和市政设施的“家底”,形成了具有空间位置和物理属性的房屋建筑海量数据;第一次摸清了全省森林可燃物载量的“家底”,为我省森林草原火灾防治提供了重要基础;第一次补齐了1978年以来长时间序列县级尺度历史灾害数据不完整的短板;第一次开展并形成了覆盖“省-市-县-乡镇-社区-家户”的政府、社会、基层、家庭等综合减灾能力调查数据集。

这个问题我就回答到这里,谢谢。

陕西日报:我省地质灾害风险隐患点多面广,三年多来,地质灾害风险普查工作是如何开展的?对日常防范工作有哪些帮助?对未来成果应用有什么考量?

pic

张豪:谢谢你的提问,这个问题我来回答。首先非常感谢在座的新闻媒体以及记者朋友们,对地质灾害风险普查工作的关心,以及对自然资源事业的大力支持。

在这次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过程中,自然资源部门主要负责开展崩塌、滑坡、泥石流突发性地质灾害致灾调查与评估,科学划定地质灾害风险区与防治区。三年来,省自然资源厅党组高度重视地质灾害风险普查工作,坚决贯彻执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提高自然灾害防治能力重要指示,严格落实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以及省普查办的工作部署,多次在系统内组织召开推进会和部署会,省市县三级协调联动、同向发力,强化技术支撑、严控数据质量,高标准严要求的完成了本次普查任务,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以及国土空间管控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本次普查工作充分利用“天-空-地-深”一体化风险识别调查体系,开展地质灾害“隐患点+风险区”致灾体和承灾体精细化调查。首先基于孕灾地质环境条件,开展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而后在此基础上叠加降雨、地震等引发因素,进行危险性评价;再结合人员和基础设施等承灾体的易损性,形成风险区划评价成果;最后在风险区划评价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我省社会经济发展情况,形成防治区划成果。

三年来,我们坚持边普查边应用,及时转化成果,支撑日常地质灾害各项防范工作:

一是实现了省域风险普查全覆盖,进一步摸清风险底数。本次普查覆盖了全省10市107个县(区),发现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隐患点10536处,潜在威胁31.15万人和264.84亿元,及时动态更新了地质灾害隐患点数据库。在此基础上编制了省—市—县三级地质灾害风险区划与防治区划图,分别划定了地质灾害极、高、中、低风险区,地质灾害重点、次重点和一般防治区。建立了地质灾害“一库两区划”的防灾减灾体系,进一步摸清全省地质灾害风险隐患底数。

二是积极探索创新管理方式,开展双控试点研究。依托镇安县地质灾害风险普查成果,开展地质灾害“隐患点+风险区”双控示范研究。紧紧围绕“发现隐患、监测隐患、发布预警、果断撤离”地质灾害防治全链条闭环管理方法路径,创新提出了可在陕南地区推广应用的双控“十化模式”,即风险识别精细化、风险调整动态化、责任落实层级化、风险预警精准化、风险防御规范化、风险科普大众化、风险承担分散化、风险管理制度化、技术支撑专业化、信息服务智慧化。

三是加大成果转化应用力度,助力地灾防治工作提质增效。依托风险普查成果,支撑省市县三级科学合理编制地质灾害防治年度方案,精准发布省级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信息,2021-2023年,省级发布预警产品213期,发送预警短信117.2万余条,指导各市避险撤离68.7万余人。实现成功预报119起,避免1280人伤亡,避免直接经济损失12401.4万元。

地质灾害风险普查成果发布以来,我们主要在拓展深化成果应用上进行深入思考,计划在以下四个方面做文章:

一是推进风险普查成果在规划中的运用。在市县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中,充分衔接地质灾害风险普查成果,加强基础设施体系建设、重大工程建设项目布局等方面的灾害风险源头管控。

二是加强风险普查数据在行业中的应用。在省市县共同努力下,完善地质灾害风险普查基础数据库,优化工作机制,持续开展数据库的常态更新。加大风险普查成果的数据共享,扩大应用范围,服务更多行业领域,有效减轻地质灾害风险。

三是强化风险普查在防治工作中的应用。着力推进普查成果在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综合治理、能力建设等日常防治工作中的应用。进一步完善群测群防体系,开展普适型监测设备预警阈值研究,使“人防+技防”发挥更大效用。结合普查工作成果,科学合理安排部署地质灾害综合治理项目,更加有效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四是深化风险普查成果在双控管理中的应用。在“一库两区划”防灾减灾体系基础上,借鉴镇安县双控试点经验,继续在陕北黄土地区开展双控示范研究,探索一套可复制推广应用于黄土地区的双控管理模式。

我就介绍这么多,谢谢。

陕西广电融媒体集团(台):请问陕西省水旱灾害风险普查工作完成了哪些任务,普查成果在防灾减灾中有哪些应用?

pic

唐吉新:谢谢这位记者的提问,这个问题我来回答。水旱灾害风险普查工作开展以来,陕西省水利厅高度重视,提早部署,压实省、市、县三级责任,建立普查通报机制,一是试点县普查任务全面完成。多次组织进行技术培训和检查督导并对成果专项审查,顺利完成灞桥区、神木市和白河县三个试点县成果汇交。二是完成洪水和干旱灾害致灾调查。水利部门累计完成水文站、水位站及大中型水库共352处约1.2万条数据的调查工作,完成全省107个县级行政区的累计约4.2万条干旱数据及调查成果。三是完成洪水灾害隐患调查。累计完成水库(水电站)工程1119座(13428条数据)、水闸工程303座(3939条数据)、堤防工程4232段(63480条数据)隐患调查工作。四是完成洪水和干旱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累计完成277条、1.66万公里的流域面积200-3000km²的河流5个不同频率及超标洪水淹没图,以河流为载体,完成全省20.56万km²国土面积的洪水灾害风险区划与防治区划成果。以干旱灾害致灾调查数据、陕西省抗旱规划、第三次水资源调查评价等成果为基础,完成全省107个县级行政区干旱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

按照“边普查、边应用、边收益”的原则,我省水利普查成果应用在防灾减灾中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在防汛工作方面,普查成果用于超标准洪水预案编制。将调查类、中小河流淹没图成果应用于我省编制的汉江、渭河、延河、泾河、西安城区段等超标准洪水预案编制,在各市、区县开展预案编制过程中也将调查成果充分应用,使预案更能反映防汛工作实际。二是在水利工程规划建设中,部分成果应用于全省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实施方案编制之中。将普查中编制的中小河流淹没图、堤防工程隐患调查数据等成果进行融合应用,为顺利编制我省中小河流治理实施方案提供坚实的基础保障。同时我省正在开展的渭河、北洛河、漆水河、石川河等流域规划修编工作,充分吸纳普查成果,全面梳理流域水利工程分布概况,为流域规划修编工作提供有力保障。三是在水旱灾害预警和联合调度系统中进行了推广,西安市将灞河、黑河洪水淹没图成果应用到南山支流洪水预警及河库联合调度系统中。积极应用本次普查河道洪水淹没图成果,实现了在二维场景下对灞河、黑河5年一遇、10年一遇、20年一遇、50年一遇、100年一遇、200年一遇的洪水淹没范围数字化展示,包括不同断面流量、水位、水深、淹没面积等,为黑河、灞河河库联合调度提供了技术支撑。

我的回答到此,谢谢。

西西新闻:据了解,气象部门对多种气象灾害进行了调查和评估,能否介绍一下此次普查取得了哪些成果?在普查成果应用方面有哪些新的技术方法?

pic

李茜:谢谢你的提问,我来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通过对全省110个县(区)暴雨、干旱、高温、冰雹、大风、低温、雪灾、雷电八种主要气象灾害的调查和评估,形成了四方面的成果:一是普查技术体系。我们制定了分灾种、全链条地评估与区划技术规范,搭建起集约高效的气象灾害评估与区划系统平台,建立了完善的技术体系,以此为基础全面顺利完成普查任务。二是灾害调查评估成果。我们以县级行政区为基本单元,全面获取了全省各县(区)八种主要气象灾害的致灾因子信息、孕灾环境信息和特定承灾体致灾阈值,累计获取致灾因子数据20.5万余条,建立了我省气象灾害风险普查基础数据库。三是风险评估与区划成果。开展了数据收集、处理与分析,制作完成8类灾种各级气象灾害致灾孕灾要素分布与危险性评估地理信息文件和图谱,形成了共945张危险性区划图和针对人口、经济和三大农作物的4366张风险区划图谱。四是成果报告。省市县三级分别基于各自调查和评估区划成果,编制完成本省本级风险评估与区划技术报告。

在普查成果应用方面,我们以提升防灾减灾气象保障能力为根本出发点,紧扣重点地区、重点行业、重点用户需求,深入推进普查成果在重要气候事件及重大气象灾害评价、各类气象灾害风险区划、气候适宜性区划、中小河流洪水风险预警服务、相关地方规划、重大工程气候可行性论证等方面进行了运用,充分发挥了普查成果在气象防灾减灾决策服务中的应用效益。如,《陕西气象观测站网布局设计方案(2021-2035)》编制、暴雨预警信号标准和气象灾害应急预案修订工作充分应用了此次气象灾害风险普查成果。其次,基于气象灾害致灾危险性分析、风险评估与区划等最新普查成果,开展了气候标志评定、国土空间规划、区域气候可行性论证等技术服务,促进趋利避害,积极助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另外,我们利用气象灾害风险普查成果和研发的气象灾害风险预估技术成果,面向防灾减灾、农业、交通、森林草原防灭火等领域,研制次季节天气过程、月、季、年尺度气象灾害风险预估4类业务产品,初步建立气象灾害风险预估业务流程。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围绕重大战略、重大工程建设、重要发展规划、重点领域和各地各部门实际需求探索开展普查成果应用,推广成果应用实践经验和典型案例,推进构建普查成果应用体系,充分发挥普查成果对提升自然灾害防治能力的支撑作用。

我的回答就是这些,谢谢。

李惠:感谢几位发布人,感谢各位媒体朋友。本场发布会到此结束,再见!



底部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