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第一学习|“两个结合”巩固了文化主体性
◇“两个结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是文化主体性形成和发展的必由之路。
◇中华文化是世界文化的重要一极,特别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构建的当代中国文化,以其独特的文化价值和精神魅力彰显了中华文化主体性,在世界文明的舞台上大放异彩。
◇巩固文化主体性,就是要在与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中形成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基本特质,并通过文化的交流和传播在国际上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让世界更多理解中国思想、中国文化和中国价值。
中国国家版本馆广州分馆(2022年摄)。摄影/本刊
“文化关乎国本、国运。”“任何文化要立得住、行得远,要有引领力、凝聚力、塑造力、辐射力,就必须有自己的主体性。”习近平总书记在2023年6月2日召开的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鲜明提出“文化主体性”重大论断,并指出“‘结合’巩固了文化主体性”“创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这一文化主体性的最有力体现。”
深刻理解和把握这一重大论断,对深入全面准确地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和推进“两个结合”,坚定文化自信,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两个结合”建立起文化主体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主体性“是通过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建立起来的”。
“两个结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是文化主体性形成和发展的必由之路。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中华文明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随着各类西方思潮的涌入,中华文化的主体地位、独立性、文化功能不断减弱。中国固有的传统文化无法回答中国这艘巨轮将何去何从的时代命题,也满足不了中国人民安身立命的精神需求。但“全盘西化”同样无法适应近代以来的中国和世界,无法为中华民族实现独立、走向复兴提供精神支撑。建立和巩固中华文化主体性,是摆在近代中国人民面前的潜在课题,与中华民族近代以来的历史任务相伴而生。
马克思主义随着“西学东渐”大潮传入中国,随后便以其兼具世界性和民族性的特征,逐步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成为推动中国社会变革的指导思想,推动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思想结晶。
在近代中国最危急的时刻,中国共产党人找到了马克思主义,并坚持将其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用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激活了中华民族历经几千年创造的伟大文明,使中华文明再次迸发出强大精神力量。
与此同时,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也成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应有之义。扎根本国本民族的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才能在古老的中国开花结果、生生不息,不断开辟新境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能在新时代中国绽放出耀眼的光芒,激发出强大的历史穿透力、时代感染力、精神感召力,在当代文化发展中发挥重要的思想引领和价值引领功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重要的文化支持。
中华文化是世界文化的重要一极,特别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构建的当代中国文化,以其独特的文化价值和精神魅力彰显了中华文化主体性,在世界文明的舞台上大放异彩。
“两个结合”使文化主体性的基础更加牢固深厚、更加充满生机活力。中国人民建立起更加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文化自信达到了历史新高度。
彼此高度契合是“两个结合”的前提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丰富哲学意蕴、民本思想、人文精神、道德观念、价值取向,与马克思主义具有高度契合性,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提供了沃土。
高度发达的中华古代文明书写了中国历史上一个又一个盛世华章。从“天下安宁,刑错四十余年不用”的“成康之治”,到“光于唐汉,远过殷周”的“康乾盛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古代中国大放异彩,一些主要的精神价值不仅成为世界文明宝库的一部分,更是中国人民为之自豪的精神寄托。
《尚书》中协和万邦的理想、《论语》中为政以德的主张、《孟子》中以民为本的理念……这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在哲学思想、价值理念、观点主张方面与马克思主义存在诸多契合点。
特别是,马克思主义从社会关系的角度把握人的本质,中华文化也把人安放在家国天下之中,二者都反对把人看作孤立的个体。马克思主义追求自由平等,反对贫富两极分化,中华文化也鲜明提出“不患寡而患不均”的平等思想。
中国共产党刚成立,就具有强烈的“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的民族主体意识,同时还具有“打倒军阀”“打倒列强”的自觉与自信,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实现了两者的结合。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既是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
文化自信有了根本依托
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泱泱中华,历史何其悠久,文明何其博大,这是我们的自信之基、力量之源。
推进“两个结合”,巩固文化主体性,是党在深刻总结历史经验、准确把握文化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提出的,体现了党对文化建设规律认识的新高度。
文化是民族生存发展的重要力量,文化主体性则是全民族凝聚共识、汇聚力量的原动力。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必须重视文化主体性,坚定文化自信。历史与实践证明,只有文化主体性得到巩固,中国人民才能真正地认识到自己民族和国家的璀璨文化,才能自信从容地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有了中华文化主体性的巩固,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才能发挥出强大的价值引领力、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动力。
中华文明是世界四大古文明中唯一没有中断的伟大文明,且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充分证明了中华文明具有自我发展、回应挑战、开创新局的文化主体性与旺盛生命力。
中华文化在同外来文化交流互鉴中展现出的文化表征和文化特性,对外是中华文化独有的标识,对内则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凝聚价值共识、团结奋进的文化基石。中华文化在新时代能继续发挥出强大的引领力,必须与新时代中国的伟大实践相结合,融入新的精神要旨,坚持文化自信,进一步凸显出文化主体性。
在交流互鉴中凸显文化特性
任何文化要有引领力、凝聚力、塑造力、辐射力,就必须有自己的主体性。
不同文化间的碰撞与融合,遵循着一定的规律。古代中国人民正是基于对中华文化的高度认同而在对外交往中处于主导地位并充满文化自信,展示出气势磅礴的包容性和开放性。这种包容性和开放性具有鲜明的文化特征和辐射力。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团结带领中国人民重新建立了文化主体性,塑造出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新内涵、新认知。这种主体性是在充分借鉴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形成的,同时能够坚持自我价值、保持独立性,因此在中西方文化交流互鉴中具有很强的辐射力。
巩固文化主体性,就是要在与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中形成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基本特质,并通过文化交流和传播在国际上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让世界更多理解中国思想、中国文化和中国价值。
位于河南省安阳市的殷墟博物馆新馆(2024年2月26日摄)。李安摄/本刊
推进“两个结合”巩固文化主体性
文化主体性巩固的前提,是要靠更高层次的思想价值来引领文化前进方向。
通过“两个结合”,中国共产党人在百余年历史进程中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断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飞跃,中国风格与中国气派日益鲜明并得到彰显。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巩固文化主体性的时代课题,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出了极为深刻极为丰富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形成了明体达用、体用贯通的习近平文化思想。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巩固文化主体性,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必须肩负的新的文化使命。
必须牢牢掌握文化工作的领导权。中国最大的国情就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文化主体性,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文化活动中体现出的主动性、能动性、创造性,集中体现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觉、自信和自为。党领导人民推进“两个结合”的历史进程,也是不断巩固文化主体性的文明发展历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认识更加深刻,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认识更加深刻。文化主体性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建立起来的,也必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得到巩固。
必须始终高举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旗帜。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我们党的灵魂和旗帜,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是中国共产党人探究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的理论工具。进入新时代,必须继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精神实质,特别是要准确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在解决复杂多变的现实问题、时代课题中坚持马克思主义不动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动摇,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必须深深扎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沃壤。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兼容并蓄。进入新时代,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需运用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原理辩证地看待中华文化,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不断推进党的理论创新,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特别重视挖掘中华五千年文明中的精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同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结合起来,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只有进一步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依托和精神内核,探究中华文明起源,提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向适应社会主义社会方向发展,才能凝聚形成社会主义建设的精神动力,进一步巩固文化主体性。
广泛借鉴和吸收一切外来优秀文化。中华文明本身是民族文化交融的结果,本质上具有开放性、包容性、平等性,愿意与一切外来优秀文化相交流、相融合。这与马克思主义具有的与时俱进、实事求是的品质相一致。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紧密结合,对推进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交流融合具有重要贡献。应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以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与一切优秀文化相互交融,不自闭、不自大、不自卑,充分展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巩固住文化主体性,也就守住了文化的根基。推进“两个结合”,巩固文化主体性,必须在传承发展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建设好能够引领时代发展、凝聚广泛共识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真正实现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与当代中国实际、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特质、与二十一世纪的世界融会贯通。
(文|王珲 作者单位: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瞭望》2024年第2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