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赋能 智慧监管 西安市碑林区这样预防电动车火灾事故
西安市碑林区安委办集中防范化解电动车火灾事故,解决老旧小区多,人员密集,电动车存量大,安全风险高的问题,紧盯电动车治理这一顽症痼疾,在曹家巷社区试点推行了高层住宅电梯安装电动车智能阻拦系统、三无院落扩建充电设施、“一对一”人车溯源管理等综合管控机制,为预防电动自行车火灾事故,形成“疏堵结合、人技结合、标本兼治”的治理管控局面中积累了经验。
筹措多方资源,着力在技术防范上求突破
高层住宅电动自行车进楼入户停放、充电存在极大安全隐患,单靠人防不但增加企业用工成本,更易引发业主和物业的矛盾冲突,且管理效果不佳。对此,街道联合社区充分听取民意,多次实地调研,不断优化方案,将安装电动自行车电梯智能阻拦系统列为2024年度“为民办事承诺”的优选事项,并以曹家巷社区为试点,通过“物业出资、业主众筹、电梯广告位费用置换、单位支持”等多种方式解决费用问题,对接党建联建单位——陕西省特种设备检测研究所协助施工安装,打消业主的安全顾虑,历时一个多月,在社区全域7个小区12栋高层19个单元49部电梯中安装了电动自行车智能拦阻系统,为高层住宅居民的生命财产增设了一重安全防线。
发动各方力量,着力在强基固本上求突破
飞线充电是多层、高层住宅普遍存在的安全隐患,尤其是“三无小区”和居民自建房院落,电动自行车乱停乱放和违规充电的问题尤为突出。街道联合社区发动多方力量做细做实破题解难工作。一是增加充电桩配置数量。部分“三无小区”建设年代久远,基础设施陈旧落后,一味地禁止电瓶或电瓶车入户充电,效果微弱且容易激化群众对立情绪,不利于社区治理工作开展。街道职能科室、社区主动作为,积极联系企业免费为小区增加充电桩、新建扩建停车棚,目前辖区充电桩与电动车配比约为“1:3”基本能够满足群众充电需求,街道指导社区就充电费用、后期管理等方面听取民意,对接企业,做到最大程度让利于民,真正做到让群众舒心,促管理省心。二是聚合各方力量整治飞线。针对“飞线充电”现象禁而不绝,社区通过发动网格员、楼栋长,一层住户建立了平安志愿巡逻队,劝导业主有序停放电动自行车,规范充电行为,同时统筹街道应急办、派出所、执法中队等力量,定期对飞线充电、堵塞楼梯通道等隐患玩疾联合治理,打出了“情”“理”“法”综合整治的组合拳。三是发挥兜底作用强基固本。街道社会事务办、应急办指导“三无小区”所在社区设立微型消防站、配备垃圾桶,定期清理楼道杂物、配备(更新)灭火器,成立了以社区工作人员为主的应急小分队,为小区居民营造了安全和谐宜居的生活环境。
精细管理措施,着力在源头治理上求突破
治理和防范电动自行车安全事故隐患,重点在车、源头在人,街道指导社区多次召集物业、居民代表、驻街部门,集思广益,在源头治理上,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和经验,并在辖区内推广运用。一是在摸清底数上下功夫。在各小区建立《电动自行车管理台账》,对小区业主的电动自行车逐辆采集车主姓名、房号、联系方式和电动自行车品牌、型号、充电账号等信息,登记造册存档,车辆悬挂小区专有号牌,实现了见人知车、见车识主,以便后续管理过程中追踪溯源。二是在建章立制上下功夫。以小区院落为单元,以共治为基础、共享为目标、共识为抓手,召集物业、楼栋长、业主代表,制定《社区电动自行车安全公约》,加强宣传引导教育。鼓励物业企业尝试在运营管理中引入“黑榜”通报的方式,曝光个别业主违法违规和不文明行为,形成业主相互提醒监督、物业整治有章可循的长效机制。 三是在数字化管理上下功夫。在环境条件较好、物业管理规范的小区设立人脸识别门禁系统,防止无关车辆及人员不告而入。与充电桩设备厂家定期比对充电账号使用情况,对“开而不用”“异常充值”等用户数据定期检索,及时与业主核实情况,避免产生安全管理漏洞。
社区连片治理,疏堵结合,利用科学技术手段,有效解决了居民小区电动车上楼入户问题容易反复,治理难的问题,为预防电动车火灾事故创造出了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成功经验。碑林区安委办已要求各街道、各社区对本辖区、本行业、本领域的居民小区全面排查,全面梳理,集中力量,多方协调,对未加装电动车集中充电的小区全面整治,全面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