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利县:立足“三抓” 健全“三制”全链条筑牢防汛安全坚固堤坝
今年以来,平利县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汛救灾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以“大抓学习、大抓落实、大抓创优”为重要抓手,锚定“防大汛、抗大洪、抢大险、保安全”的核心目标,持续在优化指挥流程中提效率、在健全联动机制中提效能、在加强信息共享中强协同,切实做到防汛安排早部署、应急机制全覆盖、责任链条实拧紧、一线“防”“救”抓得实,以全链条举措筑牢防汛安全堤坝,为县域安全稳定发展筑牢“防汛屏障”。
一、以流程再造为“先手棋”,让指挥体系“转得顺”
指挥体系是防汛工作的“神经中枢”,平利县以“13161”递进式气象预报预警为先导,以流程再造为突破口,推动防汛应急指挥体系从“被动应对”向“主动防范”转变,让指挥更高效、响应更迅速。一是完善全周期流程,让指挥“有章可循”。针对以往防汛工作中可能存在的信息和响应碎片化、指挥环节冗余、权责模糊等问题,平利县对防汛应急指挥全流程进行梳理重构,制定《平利县防汛应急响应行动暨指挥流程》,明确从汛情监测、预警发布、指令传达,到人员转移、物资调配、险情处置等各环节的责任主体、时间节点和操作规范。手册不仅细化了不同汛情等级下的响应流程,还将“预警-研判-决策-执行”各环节的衔接要求具体化,如Ⅳ级应急响应以气象局发布暴雨蓝色预警等五类为启动条件,县防指指挥长或责任副指挥长主持会商研判并启动应急响应,成员单位以防指命令和响应级别积极响应,落实预案措施,镇村指挥体系主导处置,避免了“多头指挥”“响应滞后”等情况,让每一步操作都有明确指引,确保指挥指令能“一键直达”执行端。二是强化沙盘推演实训,让预案“落地生根”。“纸上预案终觉浅”,为让指挥流程从“纸面”落到“地面”,平利县以县域内历史重大汛情、易发生险情的区域为模拟场景,组织应急、水利、气象、自然资源、相关镇等多部门参与防汛应急沙盘推演。推演中不仅模拟汛情发生后的指挥调度、部门联动,还针对“山区突发山洪如何快速转移群众”等具体问题开展“实战化”讨论,让各部门在推演中熟悉流程、明确职责。通过反复推演,各部门间的配合更默契,指挥体系的“实战能力”显著提升。此前,在应对“8·9”兴隆镇马鞍桥暴雨、8月23日暴雨时,优化后的指挥体系发挥了关键作用。暴雨发生前,指挥体系已通过前期推演形成的“山区暴雨应对流程”,快速完成预警发布、群众转移准备;暴雨发生时,联镇领导闻汛赶赴重点落雨镇指挥调度,各部门按流程分工——镇负责组织群众转移,水利局监测河道水位,应急部门调配救援物资,指挥指令高效传递、各环节无缝衔接,最终成功避免了人员伤亡,最大限度减少了财产损失,也印证了指挥体系优化的实效。
二、以联动机制为“连接线”,让协同防线“织得密”
防汛工作是需要多方协同的“系统工程”。平利县着力健全跨部门、跨区域联动机制,让各部门从“单独作战”变为“协同作战”,凝聚起防汛救灾的强大合力。一是深化与气象局联动,筑牢“汛情预警防线”。汛情预警是防汛工作的“第一道防线”,平利县防汛办组织应急、水利与县气象局建立了“汛情监测-预警会商-信息共享”常态化联动机制。双方每日开展汛情会商,气象局实时提供气象数据——包括降雨量、降雨趋势等关键信息,水利、应急等部门结合气象数据分析河道水位、水库蓄水、山区山洪风险,共同研判汛情发展趋势;遇极端天气时,联动机制“升级”,气象局每小时更新气象信息,与相关部门开展“即时会商”,确保汛情预警“早、准、快”。通过这一机制,平利县能提前掌握汛情动态,为应急准备争取时间。二是深化部门间协同联动,凝聚防汛救灾合力。在预警叫应上,打破“条块分割”,建立与辖区内重大项目建设单位、施工单位、旅游景区、林场矿区经营管理单位等的点对点预警信息传递机制,确保省市县发布的暴雨、山洪、地质灾害等预警信息能第一时间直达,精准“叫应”到点位。在避险转移上,强化河道左右岸、上下游汛情信息联防互报机制,为下游地区组织人员转移避险争取宝贵时间。在应急救援上,建立防汛物资、机械设备、救援队伍“三预置”工作机制,强化防汛物资队伍资源的精准预置,实现抢险救援工作快速响应、高效处置。这些联动机制在7月9日应对中南部尤其是八仙镇遭遇强降雨上作用显著,县防汛指挥部启动防汛 Ⅳ 级应急响应,各条战线迅速拧成一股绳,迅速投入防汛一线,协同联动、凝聚合力,虽有河堤、道路、供水管道冲毁、耕地农作物受损,但有效避免了人员伤亡。三是拓展与高速公路部门联动,畅通“应急救援通道”。高速公路是防汛救灾中物资运输、人员转移的重要通道,平利县防办主动与辖区内高速公路管理部门建立联动机制,明确了汛情期间的“信息互通、资源互助、交通保障”等合作内容。一方面,双方建立信息共享平台,高速公路部门及时提供高速公路路况——如是否因暴雨发生塌方、积水等情况,防汛指挥部门则将县域汛情信息同步告知高速部门,便于双方提前做好应对;另一方面,遇紧急情况时,双方开展“资源互助”,防汛需要运输救援物资时,高速部门优先保障通行,若高速公路出现险情,防汛应急队伍可协助开展抢通工作。
三、以信息共享为“加速器”,让数据赋能“跑得赢”
信息不畅会导致“决策滞后”“处置被动”,平利县以信息共享为切入点,打破部门间的“信息壁垒”,让防汛相关信息“实时通、全共享”,以信息高效流转推动应急处置效率提升,无论是日常防汛保障还是突发险情处置,都能依托信息共享实现“快速响应、精准处置”。
在日常防汛工作中,平利县搭建了“防汛信息共享平台”(微信群),建立多部门联合值守工作机制,整合了水利、气象、应急、自然资源、文旅等多部门的信息资源——包括河道水位、水库运行数据、气象预警信息、隐患点分布、应急物资储备、救援队伍信息等,各部门按权限实时更新信息,让镇村和相关单位能“一站式”获取所需信息。比如西河镇在举办亲水娱乐项目时,该项目临近河道,防汛安全是重要前提。借助信息共享平台,西河镇快速获取了水利部门提供的主河坝河道近期水位数据、气象局的降雨预报信息,结合这些信息制定了详细的防汛保障方案——包括设置水位监测点、准备应急转移路线等,活动期间县防办整合雨情、水情信息,递进式发布提醒,指导上游投洞子电站不得在信息不明晰下排洪泄闸,在上游支流汝河出现降雨时及时通报雨情、水情,督促其安排游玩群众有序避雨、避险,最终项目顺利举办,既保障了活动安全,也让群众享受到亲水乐趣,这正是信息共享在日常防汛保障中发挥作用的生动案例。
而在突发险情处置中,信息共享的“加速器”作用更为明显。此前,冯家梁隧道口发生塌方,阻断了八仙、正阳两镇交通。险情发生后,相关部门通过信息共享平台快速联动——属地镇第一时间上传塌方现场图片、位置信息,总指挥长迅速下达抢险命令,应急部门快速调取附近救援队伍、机械设备信息,气象、水利、自然资源等部门提供雨情水情、地质情况,各部门信息实时互通,避免了“信息重复报送”“部门间信息不对称”等问题。基于共享的信息,指挥部门快速制定抢通方案,交通局、广佛镇、交管大队等救援队伍、设备迅速到位清堵,交通疏导有序,各环节紧凑衔接,最终迅速完成了塌方抢通,减少了险情带来的影响。
从优化指挥体系到健全联动机制,再到加强信息共享,平利县以“三抓”为引领、以“三制”为目标,将防汛工作的各环节、各方面紧密串联,构建起全链条、全方位的防汛安全屏障。下一步,平利县将持续完善防汛工作举措,以更扎实的准备、更高效的应对,守护好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让防汛安全堤坝越筑越牢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