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打好防汛减灾组合拳 指挥联络不间断 险情处置更高效
11月21日,《中国应急管理报》第六版刊发了《陕西省西安市打好防汛减灾组合拳 指挥联络不间断 险情处置更高效》一文,对西安市今年汛期采取的高效防汛减灾举措与成效进行了专题报道。具体内容如下:

“西安城墙变成巨型生态缸”等话题日前火遍全网,持续阴雨天气导致陕西省西安市古城墙部分墙体长出青苔的图片引发舆论关注。9月2日至10月17日连续40余天出现阴雨天气,平均降雨量433.8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多2倍,经历超长超强秋雨过程……9月以来,持续阴雨、短时暴雨等灾害性天气给西安市生态环境、农业生产、灾害防治及城市安全运行带来一定影响。带来不利影响的不仅是秋汛,据统计,今年汛期,西安市共经历包括7次极端暴雨在内的29轮主要降水过程,中小河流出现洪峰186次,受极端天气影响,该市63个点位出现不同程度积水85次,秦岭山区发生局部滑坡、塌方、泥石流等灾害142起,74处堤防、护岸等水利设施被不同程度水毁,5个区县54个镇街遭受洪涝灾害侵袭11次。
面对严峻的灾害形势,西安市各级各部门持续在精准预警“叫应”、细化防范举措、解决问题难点等方面做足工作,压实防汛“防抢撤”责任,实现零伤亡目标。
主动靠前解决难题
指挥保障高效有力
今年汛期,西安市极端天气多发,旱涝并存、旱涝急转特征明显,先后经历严重干旱、最强高温和超长超强秋雨。
相对于主汛期的强降雨来说,秋汛细雨绵绵看似温和,实则藏匿着连续作战易疲劳、土壤饱和易汇流、次生灾害易发生等多种风险,长时间持续降雨难免让基层干部疲累。最难做的还是群众转移安置工作,如何做到动员广、愿意转、安心住、保障好?

▲长安区滦镇镇村干部对红草河河道巡查疏通
在沿山地区,该市各区县、镇街领导干部下沉到村组,协助动员群众转移避险。各村组干部分片包干到户到人,深入宣传防灾避险知识,确保受威胁群众应转尽转、不落一人。“在村里,村干部跟村民都是老相识,难免存在不好劝、劝不动等情况。我们去做群众动员工作相对更好做、更有效。”该市长安区滦镇街道办事处副主任李玉龙说。
为强化秦岭山区避险受灾群众转移安置工作,西安市制定了《关于秦岭山区集中安置点规范化建设实施方案》,明确了生活保障、饮食保障、医疗卫生等物资储备定额标准,完成了31个应急避难场所、17个集中安置点新建提升改造。在省级资金支持下,该市下拨120万元专门用于保障人员转移安置。“安置点位置近了、条件够了、保障好了,群众有饭吃、有衣穿、有干净水喝、有安全住处、伤病能得到救治,大家也愿意去了,去了也能留得住。”该市蓝田县防汛办督导专班负责人朱谦表示。

▲蓝田县九间房镇张坪村改造废弃学校为集中安置点
秋汛期间,山区滑坡、崩塌等灾害多发频发,做好转移避险工作是取得零伤亡成果的关键。“目前,我们选取了3起成功避险案例,总结并推广各地在防灾减灾过程中的有效做法、创新机制和先进经验,促进基层防灾减灾的组织能力、响应速度和协同效率提升。”该市应急管理局风险监测和防震减灾处副处长宋勇表示。
立足“极端”提升能力
预警监测精准精细
为了提升预警能力,入汛前,西安市聚焦极端天气应对能力提升,升级改造“智慧应急2.0”综合指挥平台,上线运行“智慧防汛”专项系统,拓展25路并发智能外呼应用场景,将28793名“五级包抓”责任人、1045名防汛指挥员、6879名受威胁群众全部纳入智能外呼系统管理,实现预警发布直达基层镇村、重要点位,灾害现场调度“叫应”实时跟进。
“智能外呼系统相当于在平台系统上增设自动呼叫功能和手机微信语音、视频通话功能,当监测信息达到预警阈值时,该系统可以自动呼叫相关责任人并发送指令。”该市应急管理局科技和信息化处处长朱新宇解释。
主汛期气温较高,秦岭山麓是备受欢迎的避暑胜地,如何确保游客安全避暑?
该市聚焦秦岭山区灾害风险点多、链长、面广的特点,将188个镇街、2838个村社区、1266个农家乐、16个涉山涉水景区等重点区域管理责任人纳入智能外呼系统管理,形成了直达重要点位的指挥调度、轮巡监测、呼叫应答工作体系,打通“叫应”响应“最后一公里”。
“在应对汛期灾害的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可以通过综治视联系统对所有镇村调度‘叫应’,通过监控系统对危险区域聚集、滞留人员喊话劝导。”该市应急指挥中心主任刘建峰说。
该市应急管理局还建设数字集群固定基站,为相关工作人员配发手持终端、卫星电话,为沿山区县配备短波电台、应急云喇叭等通信设备,并实现应急370MHz与公安350MHz、民用400MHz互联互通,基本建成多种通信手段协同的“空天地”一体化通信保障体系。
“我们现在能够实现前方、后方音视频画面传输。”该市应急管理局科技和信息化处一级主任科员毛林林介绍。
7月19日至20日,西安市秦岭山区部分区县出现大暴雨,局地特大暴雨。蓝田县下湖滩村24小时累积降雨量达261.4毫米。该市应急管理局综合利用多种指挥调度和应急通信装备,直接“叫应”到镇村包抓干部,实时跟进雨情水情,动态掌握“撤封控”措施落实情况和险情灾害处置情况,实现零伤亡。
为实现监测预警站更多、网更密、测更准、报更快,该市各相关部门持续整合数据资源,加密站点布设,推动设备更迭,基本建成以相控阵雷达为核心,多种新型探测设备协同的“空天地”一体化监测系统。

▲西安排水集团全时待命,加强监测指挥调度
目前,西安市地面监测站平均站网密度得到提升,精细化预报系统空间分辨率达到“百米级”,0至2小时预报更新频次达到3分钟一次、0至24小时预报更新频次达到10分钟一次,可提前60分钟发布强对流预警消息,暴雨预警空报率小于8%。
聚焦重点严格管控
防范措施科学具体
“去年,我们开展了城市极端暴雨淹没范围推演测算。今年,我们依托西安理工大学全国重点实验室开展城市内涝风险系统研究,搭建了高效模拟测算模型,绘制内涝风险图册,协调指导各部门和基层有针对性地完善机制、细化措施。”该市应急管理局防汛抗旱处处长张世杰说。
在绘制城市内涝风险图册的基础上,该市优化调整易涝管控点“四个一”(即一个专班、一套方案、一支队伍、一组物资)机制,完善地铁站点“一点一策”方案,系统构建管泵、管池、泵河、厂网“四个联排”体系,探索基层小区“极限防、紧急撤”工作模式,使城市内涝应对工作更加高效。

▲西安排水集团对低洼冒溢处采取隔离强排措施
“目前,全市147个易涝点全部纳入‘四个一’机制管控。雨前提前预置队伍物资,雨中当积水超过15厘米时,管控疏导,积水超过25厘米,专班联动实施道路隔离封闭和强排抢险。”该市水务局排水处副处长周鲜武介绍。
“秋淋”期间,西安市各区县严格落实值班值守制度,按照编制出台的地质灾害预警响应和提醒“叫应”指引、转移避险指导意见、隐患点变更程序等工作规范,推动延伸“叫应”、下沉帮扶、前置备勤等形成常态。
秦岭山区有很多沿河临崖道路和跨河桥梁,超强秋雨过程中,这些道路和桥梁容易受山体滑坡、洪水冲击、泥石流等灾害侵袭。
为强化汛期道路交通安全管理,西安市公安、交通、应急管理、消防救援等部门及高速公路管理单位协同建立恶劣天气道路交通安全管理联动工作机制,签订“一路多方”信息共享与联动保障协议。公安、交通部门同步拟定恶劣天气交通安全管理“十项硬措施”,并与有关部门及周边市县建立省市联动、高地联动、四台联动、属地联动的“四个联动”工作机制,联合实施恶劣天气道路动态管控和秦岭山区受灾区域道路临时管制,有效避免人员车辆进入风险区域。
为确保道路交通安全,该市严格落实《国省干线公路防汛预警分级分类管控方案》,持续加密降雨期间路面巡查,及时发现并联动处置道路险情。各沿山区县果断落实风险管控措施,提前将人员管控在风险区之外。
108国道、210国道及101省道等主要干道时常有局部灾害发生。“经研判,联合周边市县实施科学精准封控措施,等雨后地质状态稳定,评估风险降低后予以解除,未出现人员伤亡和车辆被困事件。”该市应急管理局防汛抗旱处四级调研员李金鹏说。
另外,西安市还与陕西交控集团、中国铁路西安局集团公司等单位建立汛期公路灾害天气防御应对联络机制和铁路上游水库泄洪信息共享机制,有力强化跨行业、跨地区重大风险防范。
无障碍阅读
长者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