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发布会实录丨2025年陕西省防汛抗旱工作情况介绍
6月27日10时,陕西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办新闻发布会,邀请陕西省防汛抗旱总指挥部秘书长、省应急管理厅党委副书记孟中华,陕西省自然资源厅地质勘查管理处处长周新民,陕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城市管理处处长王宏宇,陕西省水利厅水旱灾害防御处处长张东江,陕西省交通运输厅公路处副处长张文龙,陕西省气象局应急与减灾处副处长刘璐出席,介绍2025年陕西省防汛抗旱工作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发布会由陕西省委宣传部新闻发布工作处处长周颖主持。
省委宣传部新闻发布工作处处长 周颖:
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上午好!欢迎出席省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会。
今天,我们很高兴邀请到省防汛抗旱总指挥部秘书长、省应急管理厅党委副书记孟中华先生,请他向大家介绍2025年陕西省防汛抗旱工作情况 ,并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出席今天发布会的还有:省自然资源厅地质勘查管理处处长周新民先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城市管理处处长王宏宇先生、省水利厅水旱灾害防御处处长张东江先生、省交通运输厅公路处副处长张文龙先生、省气象局应急与减灾处副处长刘璐女士。
下面,我们首先请孟中华先生作介绍。
省防汛抗旱总指挥部秘书长、省应急管理厅党委副书记 孟中华:
女士们、先生们,各位媒体朋友,大家上午好!感谢媒体朋友对我省防汛抗旱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面对今年气候预测总体偏差的严峻形势,全省上下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汛抗旱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严格对标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持续强化统筹协调与精准调度,推动各地各部门扛牢责任、协同发力,持续补短板、强弱项,高效有序推进防汛抗旱各项工作。
下面由我代表省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办公室通报入汛以来防汛抗旱工作情况。
一、防汛抗旱工作准备情况
省委、省政府历来高度重视防汛抗旱工作,一德书记提前安排部署,赵刚省长赴一线调研指导,王晓常务副省长针对降雨过程多次提出明确要求。全省各级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坚持“防”字当先、关口前移,扎实推进各项备汛措施,全面夯实防汛工作基础。
一是提早全面安排部署。省防总3月上旬启动备汛工作,印发《陕西省2025年防汛抗旱工作要点》,明确了4个方面18项重点任务;印发《关于做好2025年度汛前准备工作的通知》,从防汛责任、指挥体系、隐患排查、预案修编、物资准备等6个方面对防汛备汛工作进行周密部署,确保汛前各项准备任务落实到位。4月22日,省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召开全省防汛抗旱视频工作会议,全面分析研判2025年汛情形势,对防汛重点工作进行再细化再安排,强调要坚决打好今年防汛抗旱“主动仗”。
二是夯实防汛责任体系。坚持以党政共管、逐级包保责任制为主线,逐级公开明确省市县镇村五级防汛行政责任人和防汛重点部位责任人。省防总印发《关于进一步落实防汛包保责任制的通知》,构建“市领导包县、县领导包镇、镇领导包村、村干部包组、基层网格员包户到人”的逐级包保责任,并将监测预警、转移避险等关键环节纳入“责任到人”管理范畴,进一步完善山洪灾害危险区包保责任体系,确保“五个关键环节”责任到人。针对独居老人、残障人士、留守儿童等特殊群体,印发《关于健全汛期特殊人员转移避险工作机制的通知》,核实特殊人员31522人,落实各级各类防汛责任人63290名,建立“一对一”转移避险包联机制,确保强降雨期间特殊人群提前转移。
三是完善防汛体制机制。省防办认真复盘分析近年来全省洪涝灾害工作短板,组织编制了《陕西省临灾监测预警叫应与应急响应联动流程》(试行),进一步规范临灾监测预警与应急响应联动工作流程,有效解决防灾减灾工作中“信息碎片化、响应碎片化、行动碎片化、经验碎片化”的顽疾,加强部门联动,压实条块责任,确保叫得准、应得牢、落得实。
四是强化预案修编演练。省防办印发《关于做好2025年防汛抗旱预案编制工作的通知》,全面组织预案修编工作,完成省、市、县三级预案标准化改造,着重规范镇村“一页纸”预案重点内容和管理办法,强化基层预案的实用性、针对性。组织开展“全链条、全过程、全要素”应急演练专项行动,聚焦山洪灾害易发区、城市内涝点等高风险区域,重点强化夜间转移、孤岛救援等实战科目,要求每一个市、县、乡镇和每一个在建涉河工程单位以及相关重点企业在主汛期前至少开展一次防汛应急演练,确保各级责任人临灾不慌、遇险不乱。全省修订完善各类防汛预案12607个,开展防汛演练5549次、参演人员34.91万人次。
五是深入开展隐患排查。深刻吸取近年来省内外多起突发洪涝地质灾害教训,指导各地强化属地自查、部门督查、防指抽查督办,紧盯沿山涉水重点地区,多次专题部署防汛隐患排查整治工作。5月中旬,省防总成立10个检查组,采用明察与暗访相结合的方式,对各市县开展为期两周的督导检查,共检查49个县区,发现问题545项,已反馈各地整改。为进一步推动举一反三整改,组织制定了《“防大汛、抗大洪、抢大险、保安全”专项行动方案》,全面排查问题隐患和薄弱环节,及时消除风险隐患,完善工作体系,筑牢防汛保安基础。全省共排查各类隐患9272处,整改完成7480处,对短期内无法整改到位的,按规定落实应急管控措施,加强风险防范。
六是提升防汛综合能力。省防办举办全省防汛抗旱业务培训班,市县及重点乡镇400余名防汛干部参加,提升各级责任人履职能力;依托应急部救灾救助暨灾害信息员培训班,开设线上课堂1195个,组织市县乡11910名灾害信息员参训。整合各部门数据资源,建成省市县共用的防汛抗旱决策支持系统,为各级指挥决策提供信息化支撑。复盘总结我省暴雨洪水灾害防范应对工作中的不足和教训,制作《陕西省汛期自然灾害警示教育片》,上好防汛救灾“警示课”。全省累计开展防汛抗旱业务培训4589场次、覆盖16.28万人次,开展防汛宣传活动9389次、受众80.62万人次,不断增强灾害防范应对能力。
二、防汛抗旱形势及下一步工作
据预测,今年我省气候年景总体偏差,发生极端暴雨洪涝灾害可能性大,主要江河径流量总体偏丰,陕北北部、黄河北干流、渭河中下游出现超警洪水可能性大,中小河流致灾性洪水可能多发重发,局地洪涝和阶段性干旱并存,复杂严峻态势仍将延续。下一步,我们将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汛救灾工作重要指示精神,进一步增强风险意识,树牢底线思维,以严防发生群死群伤为总目标,以“叫得精准、应得及时、督得到位、落得实在”为工作原则,全力做好防汛抗旱各项工作。
一是织密预警网络,做到“叫得精准”。不断完善预警响应与联动工作机制,以气象部门“13161”天气预报为先导,递进式精准研判降雨范围和强度,逐阶段明确叫应流程和响应措施,结合水利部门山洪预警、自然资源部门地质灾害预警,组织开展专家研判,作出针对性风险预警提示,不断提高预警精准性、指向性,加强跨部门、跨区域信息共享和会商研判,做好“叫”与“应”的衔接,努力做到预报预警早、分析研判准、应急响应快、险情处置好,牢牢把握防汛救灾工作主动权。
二是狠抓转移避险,确保“应得及时”。坚持把人员转移避险作为防范灾害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进一步细化人员转移避险预案和安置方案。强降雨期间,督促各地按照“三个坚决转移”工作要求,提前果断转移危险区群众,妥善做好转移人员安置管理。依托现场核查、智能外呼等手段,及时掌握群众转移实际情况,尽全力确保人民生命安全。
三是强化督导问责,实现“督得到位”。落实强降水过程督导机制,把督导检查作为打通预警响应“最后一公里”的关键一招,强降雨期间及时下派督导组,对市、县、行业部门预警提示落实、包保责任人履职、人员转移避险等工作进行督导,以督压责、以查问效,提升各级各部门敏锐性、反应力、执行力。
四是聚焦体系攻坚,保障“落得实在”。把“防大汛、抗大洪、抢大险、保安全”专项行动作为今年防汛保安的有效抓手,坚持“汛期不过、检查不停、整改不止”,深刻查找各级各部门防汛指挥体系运行、各级责任落实、预案修订演练、队伍物资准备等关键环节存在问题,督促层层压实责任,构建权责明确、响应迅速、处置高效、保障有力的防汛工作体系,确保各项防汛措施落实落细,全力维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省委宣传部新闻发布工作处处长 周颖:
据了解,汛期极易出现旱涝急转、强对流天气等极端气候事件引发地质灾害。请问,针对极端天气事件,目前做了哪些准备工作,下一步工作重心是什么?
省自然资源厅地质勘查管理处处长 周新民:
大家都知道我省地跨陕北黄土高原、关中盆地、陕南秦巴山区三大地貌单元,地质条件复杂,地质环境脆弱,地质灾害风险隐患点多面广,全省现有地质灾害隐患点10650处。中级以上地质灾害风险区14677处,总面积7699平方千米,是全国地质灾害严重的省份之一。
针对我省面临的严峻形势和上半年旱情严重,主汛期极易出现旱涝急转、强对流天气等极端气候引发地质灾害的形势,为此我厅提前做好主汛期前的地质灾害防治各项准备工作。
一是及时安排部署,明确目标任务。汛前组织召开了2025年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部署会、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动员会,对全年地质灾害防治重点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并会同省应急厅对全年地质灾害趋势进行了研判,提前做好防范应对工作。编制了《陕西省2025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已经省政府同意印发实施。
二是狠抓闭环管理,夯实工作基础。今年以来,累计开展地质灾害巡查排查8.3万次,落实了10650处隐患点群测群员和14677处风险区巡查员,并开展了全覆盖核查,进一步夯实“隐患点+风险区”双控四级责任体系。以雨为令开展研判会商6次,编制地质灾害趋势预测报告28份,指导市县发布气象预警142期,累计处置预警信息1.2万余条,指导基层政府撤离人员27户48人,全省发生地质灾害4起,其中成功预报3起,避免22人伤亡。
三是强化应急值守,提升应急技术支撑能力。扎实开展汛期值班值守,认真落实领导在岗带班和24小时值班制度、预警信息“123”响应机制要求,每日对市县自然资源部门和重点地区群测群防员和巡查员进行抽查调度,已累计调度抽查市、县(区)524次,抽查重点地区群测群防员和巡查员3.3万人次。组建了100余人的省级应急技术支撑队伍,随时做好应急出动准备,90个重点县(区)专业队伍已全部驻守到位。
四是开展宣传培训演练,提升基层防灾能力。印发《陕西省2025年地质灾害防治宣传培训演练行动工作方案》,开展宣传培训演练“七大行动”,全省已开展地质灾害应急演练1.5万场次,参与人数38.1万人次;开展宣传培训1.2万场次,参与人数38.6万人次,发放各类宣传材料35.2万份,有效提升受威胁群众防灾避灾能力。
下一步,我厅将以“不死人、少伤人、少损失”为目标导向,抓实抓细闭环管理,做好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一是扎实开展巡查排查。严格落实地质灾害“隐患点+风险区”双管控,扎实做好雨前排查、雨中巡查和雨后核查工作,针对地质灾害的滞后性,重点关注雨后3~5天地质灾害情况,对排查出的风险隐患,及时落实责任人和防治措施。
二是及时组织会商预警。加强气象、应急和水利等部门会商研判,及时发布预警信息,做好预警信息叫醒叫应,落实预警信息“123”响应机制,确保预警重点区域乡镇街办提醒到位、责任人履职到位,一线群测群防员和巡查员叫醒到位。
三是强化应急值守和技术支撑。严格落实领导带班和24小时值班制度,加强值班人员培训,做好重大信息首报工作,确保信息传达畅通。提前做好应急各项准备工作,做好应急技术支撑。
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城市管理处处长 王宏宇:
今年以来,我省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汛抗旱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持续抓好城市内涝治理工作,主要采取了以下五个方面的措施:
一是坚持高位推动,守牢安全底线。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多次在省委常委会、省政府常务会上对城市防涝工作提出明确要求,作出具体安排。省政府分管领导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城市排水防涝相关工作,并赴宝鸡市实地调研。我厅制定《陕西省2025年城市排水防涝工作方案》,召开工作会议,明确任务举措。公布了2025年全省87名排水防涝安全责任人和121处重要历史易涝点整治责任人名单,夯实排水防涝安全责任。
二是坚持汛前排查,突出重点区域。印发城市排水防涝汛前工作自查表,重点针对易涝区段整治、排水设施安全运行、城市生命线工程、地下空间、重要建筑物管控等重点环节,组织各地开展内涝风险隐患全覆盖排查治理,建立隐患清单,逐条逐项限时整改。截至6月20日,全省累计排查排水管网1.9万余公里,整治各类隐患9900余处。
三是坚持完善预案,提升应急能力。指导各地修订完善本级《城市排水防涝应急预案》。持续强化全省区域应急救援机制建设,完善工作流程,做好相互支援各项准备工作。扎实开展城市排水防涝应急演练工作,委派省级专家团队开展实地技术指导,全面提升突发事件协同处置能力。
四是坚持资金投入,夯实减灾基础。会同省发改委召开会议对排水防涝特别国债、超长期国债项目建设情况进行调度部署,督促各地加快推进项目建设,确保工程质量和安全。截至6月20日,我省已完工91个增发国债项目;107个国债项目已全部开工建设,项目建成后,可有效提高防灾减灾能力。
五是坚持制度建设,科学处置涝情。会同省气象局建立了176名气象信息联络员实时共享和预警预报机制,指导各市(区)严格执行汛期24小时领导干部带班值班和内涝灾害信息“一日一报”制度,针对每次气象预警预报,逐轮调度督导,确保安全度汛。
下一步,我厅将指导各地进一步落实城市政府内涝治理主体责任和排水防涝主管部门的结果责任,重点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
一是聚焦隐患排查,强化治理管控。指导各地紧盯重点地区、重要点位和高风险区域持续开展安全隐患排查,针对发现问题隐患,采取工程防、人防和技防等措施,确保整改到位和管控落实。
二是聚焦安全防范,强化汛期巡查。指导各地加强易积水区域城市基础设施巡查检修,加大巡查频率和检修频次,确保设施安全运行。
三是聚焦应急抢险,强化体系建设。指导各地严格执行汛期值班值守和信息报送制度,认真落实排水防涝抢险预案,持续强化应急排涝力量,确保一旦发现险情征兆,能够快速响应,迅速处置,保障城市安全度汛。
省交通运输厅公路处副处长 张文龙:
感谢您对交通行业的关心。这个问题由我来回答。今年以来,我厅深刻汲取“7·19”丹宁高速水阳段桥梁垮塌灾害教训,坚决贯彻省委、省政府、交通运输部关于防汛工作安排部署,推动汛期风险隐患排查工作走深走实。
一是持续开展风险隐患排查治理。以在役干线公路涉河桥梁隐患排查治理、高速公路防灾减灾能力设计回溯、七类道路隐患排查治理、公路涉河桥梁设计水位标识设置、公路涉河桥梁周边违规修筑堤坝、压缩河道和非法采砂情况排查整治以及公路监测预警体系建设等六方面为抓手,建立“周报告、周评估、周调度”工作机制,压实责任,全力推动风险隐患治理。截至目前,累计召开十七次调度会,涉河桥梁设计水位标识设置、高速公路防灾减灾能力设计回溯、143处高速公路风险路段监测预警设施布设等工作已全面完成、涉河桥梁隐患整治率已达93.8%。
二是深入开展汛期安全风险管控。印发了《2025年陕西省汛期公路安全风险管控隐患排查专项行动方案》《陕西省汛期公路应急力量预置工作制度(试行)》等一揽子文件,把牢气象预警、公路巡查、分级管控、力量预置、告警阻拦五个关口,提高汛期安全风险管控水平,确保汛期做到“四个及时”(预警及时、叫应及时、管控及时、抢通及时)。聚焦汛期关键节点时段,组建5个省级巡查组,2个定向巡查组,赴12个地市开展指导帮扶,进一步夯实监管责任,推动汛期安全风险管控各项措施落实落细。
三是强化部门间协同联动。今年以来,联合省公安厅交警总队、省气象局发布交通气象灾害预警29期,及时叫应受影响地区,提升应急响应效率。与省自然资源厅签署《地质灾害风险排查合作框架协议》,建立了地质灾害风险共享、地质灾害会商联动以及汛期联合督导检查等工作机制,有效提升了地质灾害防范水平。与省水利厅建立公路周边修筑堤坝、压缩或者拓宽河床协同审查和联合监管工作机制,加大非法采砂查处力度,提升桥梁等路域环境安全保障水平。此外,陕西交控集团与省公安厅交警总队、省高速公路路政执法总队在“一路三方”基础上,制定恶劣天气条件下高速公路分段联合巡查管理措施,提升恶劣天气高速公路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反应速度,有效降低气象灾害损失。
四是全面提升防汛应急响应能力。为检验和推进汛期准备工作,4月份我厅组织各高速公路经营管理单位以路段分公司为单位,各市区交通运输局以辖区为单位有质量地完成了第一轮次防汛应急演练。近日,在充分总结和复盘第一轮防汛应急演练的基础上,我厅紧抓主汛期的关键节点,组织开展第二轮汛期公路安全风险管控专项演练,进一步检验队伍,提高实战水平,坚决打赢今年的防汛攻坚战。
五是提高基层防灾减灾水平。邀请部省专家对全交通系统开展三期汛期安全风险管控相关工作培训,帮助基层吃透政策,提高基层防灾减灾水平。我厅将采取“即来即培”的模式接续开展技术宣贯,将技术力量贯穿于整个汛期的排查整治工作。
省水利厅水旱灾害防御处处长 张东江:
今年汛前,水利部门聚焦补齐山洪隐患短板,压紧压实各级责任,全力防御确保安全度汛,采取以下的主要措施:
一是完善预警叫应机制。建立水情预警与应急响应联动工作机制,进一步扩大洪水、山洪预警信息共享范围,实现水利系统与各级党委、政府、防指以及自然资源、住建、交通、农业、文旅等相关部门横向纵向预警全覆盖,遇强降雨逐级叫应到镇村防汛责任人和受威胁群众,做到预警叫应“最后一个人”。
二是夯实山洪防御基础。进一步完善气象卫星和测雨雷达、雨量站、水文站组成的雨水情监测预报“三道防线”,在已建成4部测雨雷达基础上,今年在安康汉滨区新建1部测雨雷达组网,在高强降雨区增设监测站卫星通信功能、补充自动雨量站,提高暴雨高频高值区雨水情监测能力以及极端条件下通信保障能力。今年实施25条山洪沟工程治理提升防洪抗灾能力,制定村级简易“口袋”预案,确保关键时刻能用实用管用。
三是健全包保责任体系。复核更新山洪灾害危险区动态管理清单一万余条,在村级以下建立山洪沟危险区“一沟一责”“一点一岗”包保体系,尤其是针对独居老人等特殊群体落实“一对一”转移责任,明确“谁组织、转移谁、何时转、转何处、不擅返”五个关键环节责任和措施,确保灾害发生前应转尽转、不漏一人。
四是强化演练实战效能。省水利厅联合汉中、安康、商洛、宝鸡、铜川市人民政府开展山洪防御等演练,全面检验断电断网等极端情境下预案的针对性、实用性与可操作性,提升应急处置水平和自救互救能力。全方位对山洪灾害危险区、在建水利工程、水库、河道堤防、淤地坝、水闸水电站等六个方面7.9万人次的涉水责任人开展模拟预警叫应演练,确保责任人链条闭环履职尽责。
7月1日全省进入主汛期,极端天气频次更多、范围更广、强度更大,山洪灾害防御形势进一步趋紧。我们将立足最不利情况,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全力做好山洪灾害防御各项工作。一是递进式发布山洪灾害预报预警、监测预警、现地预警,延长预见期提高精准度。二是畅通预警信息发布渠道,依靠山洪灾害监测预警平台智能语音外呼、平台预警信息签收、“点对点”电话叫应等方式,确保预警信息发得出、叫得应、有反馈。三是坚持“汛期不过、排查不停、整改不止”,持续滚动排查山洪灾害风险区隐患,立行立改自查自纠,把隐患问题消除在萌芽状态成灾之前。四是督促基层地方落实各级责任,达到预警等级果断转移危险区群众,提前劝离旅游景区(野景区)游客、野外施工作业人员,科学规避山洪风险。
夏季酷暑炎热,这里也要提醒在河道纳凉游玩的市民游客务必提高警惕,服从相关部门工作人员的劝导,禁止到河道、水库等水域戏水游玩,防止被山洪围困和溺水等事故。带小孩的家长一定要提高安全意识,看护好自己的小孩,不要让孩子在河边戏水玩耍。我们将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部署和省防总要求,时刻严阵以待,抓细抓实措施,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省气象局应急与减灾处副处长 刘璐:
预计主汛期(7-8月),我省气候状况总体偏差,阶段性、区域性气象灾害突出。
在降水方面,受偏强东亚夏季风影响,水汽输送条件较好,全省大部降水偏多,与常年(1991-2020年)同期相比,陕北北部偏多2~3成,陕北南部、渭北偏多1~2成,关中南部、陕南大部接近常年略偏多0~1成,陕南东南部接近常年略偏少0~1成。全省整体涝重于旱,发生极端暴雨洪涝灾害的可能性大。其中,黄河流域晋陕峡谷河段、龙门至三门峡干流区间、渭河流域咸阳至潼关区间、汉江流域上游将有较重汛情。陕北北部、陕南西南部及东北部暴雨灾害风险等级高。
在气温方面,全省气温偏高,高温日数偏多。与常年同期相比,陕北北部接近常年略偏高0~0.5℃,其余地区偏高0.5~1℃。关中城市群、陕南汉江河谷地带高温灾害风险等级高。8月上中旬关中、陕南将有10-15天的阶段性伏旱。
针对汛期可能出现的气象风险,建议:
一要防范暴雨洪涝及强降水诱发的中小流域洪水、山洪等次生灾害。预计我省主汛期将有阶段性、区域性暴雨洪涝灾害发生,需高度关注黄河流域晋陕峡谷河段、汉江流域上游洪水和秦岭南北麓、秦巴山区等地区由强降水诱发的滑坡和泥石流等次生灾害。
二是防范城乡积涝、确保城乡生命线运行安全。预计主汛期陕北北部、陕南西南部及东北部暴雨灾害风险等级较高,需做好城市积涝的防范工作。建议提前开展城市暴雨积涝隐患点排查与治理、排水管网及河道清污等工作。
三是防范高温热浪的不利影响。关中、陕南特别是河谷地带高温热浪明显,建议做好防暑降温、户外出行、生产施工等保障措施,做好迎峰度夏能源保供准备工作,同时应注意防范森林火灾,关注高温对人体健康的不利影响。
面对汛期复杂天气形势,陕西省气象局将进一步完善“13161”递进式气象服务机制,开展重大气象灾害面向党政主要领导的直通式“叫应”和直达基层防汛责任人的临灾“叫应”。加强与相关部门沟通协作,做好气象灾害联合风险预警,并开展高级别预警信息靶向发布和面向应急责任人的“闪信”推送,不断提高预警信息覆盖面和时效性,筑牢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
省委宣传部新闻发布工作处处长 周颖:
感谢孟中华副书记和各位发布人,感谢各位媒体朋友出席。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就到这里,大家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