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汛救灾先进典型丨渭南市华州区金堆镇:高效转移的“标杆镇”
近期,我省多地遭遇历史罕见的极端强降雨天气,部分地区发生严重洪涝灾害,防汛形势异常严峻。各地各部门闻汛而动、向险而行,涌现出一大批恪尽职守、勇于担当、无私奉献的先进典型,他们以实际行动践行初心使命,为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
为表彰先进、鼓舞士气,进一步推动全省防汛工作深入开展,省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办公室对商洛市山阳县漫川关镇万福村党支部书记江长意,渭南市华州区金堆镇、商洛市山阳县漫川关镇、西安市临潼区(含穆寨街道)等在防汛救灾中表现突出的集体和个人予以通报表扬。
渭南市华州区金堆镇
高效转移的“标杆镇”
2025年7月,我省接连遭遇多轮强降水天气过程,其中渭南市华州区金堆镇出现极端强降雨,1小时、3小时、6小时最大降水量均突破建站以来历史极值,引发严重山洪灾害。面对突如其来的险情,金堆镇党委、政府科学研判、果断处置,全面实现人员零伤亡,有效降低灾害损失,为全省基层防汛工作树立了标杆。
政治站位高,责任链条拧得紧。金堆镇构建“党政主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的防汛责任体系,7月7日,镇党委书记在会上强调“有预警必叫应、有险情必撤离”;7月8日凌晨2时至6时,镇党委、政府主要领导带头值守指挥部,5次电话调度村组干部,3次实地巡查重点区域,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推动防汛措施落地。分管领导靠前指挥,与村组干部、党员志愿者组成攻坚队伍,形成镇、村、组三级联动的责任闭环,将预警信息第一时间传递到户、转移指令第一时间执行到人。
机制创新实,主动应对有章法。金堆镇立足山区防汛特点,打破“等预警、靠指令”的被动模式,建立了“自建监测+主动研判+果断行动”的应急机制。依托与金钼矿区共建的微气象服务系统,实时监测卫星云图与雨量数据,在未接到市区暴雨预警信号的情况下,于7月8日3时30分果断启动山洪灾害4号应急预案,比市区发布暴雨橙色预警提前近1小时,最终及时提前撤离509人,其中包括128名行动不便老人,用机制优势筑牢了生命防线。
转移避险快,关键环节抓得准。金堆镇位于秦岭南麓腹地,面对山区强降雨“突发性强、时段集中、强度超常”的特点,精准把握转移时机,在暴雨最猛烈的2时至6时,对栗峪3组、4组等危险区域群众进行“拉网式”转移。针对桥梁壅水、道路冲毁等险情,及时启用备用转移路线,用床板抬、人力背等方式帮助特殊群体撤离,确保应转尽转、应转早转。在文峪河洪水位1小时上涨0.8米的危急情况下,仅用90分钟完成寺坪村栗峪区域全员转移,避免了人员伤亡。
安置管理细,群众安抚有温度。金堆镇注重解决撤后人员管理难题,对群众既能撤得出,又能稳得住。在寺坪小学等安置点推行“服务+教育+活动”模式,调拨被褥、食品等物资保障基本生活,通过播放爱国主义电影、防汛警示教育片、组织篮球赛等活动丰富群众生活,既缓解了群众焦虑情绪,又提升了防汛安全意识。建立“包联干部+村医+志愿者”三位一体管理队伍,每日排查安置点安全隐患,动态掌握群众需求,实现撤离期间无一人擅自回流,彰显了基层撤后治理的精细化水平。
灾后重建快,恢复生产见实效。洪水退去后,金堆镇迅速从“应急避险”转向“抢险救灾”,组建6支应急抢修队,投入300余人、60余台机械,24小时内打通7公里生命通道,5天内完成受损道路、桥梁、供水管道的初步修复。组织党员带头清理淤泥、修缮房屋,帮助群众有序返家,至7月13日午时全面恢复生产生活秩序,用最快速度让山区群众重拾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