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安全行丨“三化”明责任夯基础 “三制”补短板促提升 安康市推动安全治理从“被动防御”走向“事前预防”
近日,省应急管理厅开展“2025年三秦安全行”媒体采访活动,邀请中省媒体走进咸阳、榆林、安康等地,深入基层一线,宣传报道各地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安全宣传“五进”等工作中的有益探索和成功经验,推动省内各地广泛交流经验、学习借鉴典型、筑牢安全基础。
“‘三化三制’实施以来,我们不断细化夯实安全生产责任,做到责任到岗到人,更加注重提升隐患排查治理效能,摒弃原先全面但粗略的检查方式,结合实际制定具体的检查方案,通过开展精细化检查提升隐患排查质效。同时,精准风险评估,强化预案指导性,有效解决了一线员工不清楚岗位风险不能有效应对突发事件的顽疾。”安康尧柏江华水泥有限公司主要负责人禇才涛告诉记者。
早在2022年,陕西安康市针对企业主体责任落不实、日常监管不会抓等短板问题,聚焦工贸、危险化学品、交通运输等重点行业领域,开始推行以企业主体责任具体化、日常监管检查精准化、现场救援科学化和常态化督查暗访机制、动态化隐患清零机制、过硬化问效落实机制为主要内容的“三化三制”。
“我市坚持市县一体布局、部门协力推进‘三化三制’,构建‘市级统揽、部门统管、县级统抓’的工作推进体系,由市安委办主导,建立应急管理与公安、交通、住建、市场监管等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制度,通过13个市级行业部门一对一包抓13个县(市、区)、开发区,开展进驻式暗访督查、驻点督帮、互检互查、专项检查、夜查等方式加强监督指导。同时,加强宣传,不断优化‘三化三制’标准体系,推动安全生产抓实日常、做在经常、防住平常,安全治理从‘被动防御’走向‘事前预防’。”安康市安委会副主任、安委办主任、应急管理局局长乐荣说。
主体责任落不实? “三化”标准夯基础
“为了从源头上解决企业责任落实不到位、安全检查不精准、救援现场救援不及时问题,我市按照‘安委会牵头、部门落实、专家编制、行业指导、企业运用’的推进方式,建立‘行业主管部门作业指导书+企业具体任务清单’工作体系,通过创建一批示范企业,全面推动各企业扛牢主体责任、精准日常检查、提升应急能力。”乐荣说。
“企业主体责任具体化”
在安康尧柏江华水泥有限公司作业区,记者看到配电室门口的墙上张贴着“电工岗位安全明白卡”,列举了岗位风险、详细的岗位职责和岗位操作流程。“我们根据责任指导书梳理完善岗位安全生产责任制,建立了各个岗位的‘安全明白卡’,主要包含岗位风险、岗位职责、岗位操作注意事项和操作要领,确保在岗人员明确自身职责,清楚岗位风险,减少盲目操作,防范安全事故。”该公司安全部长张庭锋说。
“日常监管检查精准化”明确“怎么管”。该市聚焦企业安全管理不精准、不到位问题,分类建立《企业日常监管检查作业指导书》,明确不同领域企业安全生产监管检查具体内容和要求,督促指导每家企业对照检查指导书修订完善各自安全生产重点事项检查清单,以此为依据定期排查风险隐患,从源头减少并遏制生产安全事故发生。据统计,该市推动重点行业领域企业重大事故隐患自查数量从2022年的33项增至2024年的925项,占全市排查数量的比例从8%上升到63.6%。
“我们以往的检查覆盖面广,但不够精准,实施‘三化三制’以来,我们按照检查指导书和企业实际,完善了我们自己的隐患检查表,结合双重预防机制,根据不同季节和上下班特殊时间段,由主要负责人、分管领导、安全管理人员分级分类组织开展综合督查、专项排查和日常检查,同时明确整改责任、时间、标准、人员和措施,确保检查不打乱仗,隐患闭环销号。”安康尧柏江华水泥有限公司主要负责人禇才涛告诉记者。
记者在现场了解到,该公司制定的重点时段专项整治和重大事故隐患专项检查表和每月隐患排查精准化检查表等,都会根据实际列举不同的检查项目,并逐项明确逐条细化检查的主要标准内容。其中,5月份治本攻坚三年行动安全专项检查表主要包括重大事故隐患判定标准、现场作业、安全防护设施等检查项目。
“现场应急救援科学化”引导“如何救”。该市紧盯企业应急能力不够、救援水平不高等问题,建立“应急预案+情景构建+实战演练”提能链条,分行业领域编制《现场救援科学化作业指导书》,着重构建突发事件情景,开展实战演练。该市督促指导企业对照救援指导书制定应急处置清单,在构建情景下分行业分领域组织开展实战化演练2312批次,推动每个企业及其员工都能熟练掌握应急技能。
走进平利县顺发公交客运有限公司,可以看到该公司“三化三制”工作的运行机制流程图。据了解,该公司已建立由综合应急预案、专项预案和现场处置方案构成的预案体系,并按照简单明了、务实管用原则,设计优化事故风险情景构建,建立“岗位应急处置卡”,明确应急处置人员、步骤、注意事项等,做到以岗制卡、“一岗一卡”。该公司运营经理柳琳介绍:“我们建有明确的应急救援组织机构和应急救援队伍,每半年开展一次有计划、有评估、有提升的应急救援实战演练,确保人人熟知应急处置要点、掌握应急救援技能,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日常监管不会抓? “三制”铁规补短板
督查检查不规范、隐患治理不闭环、问责追责不严实……安康市聚焦日常监管痛点,以“三制”约束力促隐患早发现、快清除,推动强弱补短落在日常。
为破解问题隐患找不准难题,该市建立常态化督查暗访机制,明确督查检查频次,采取明查暗访及重点时段突击检查和专项检查等方式,组织重点行业领域、关键环节部位安全隐患专项整治,滚动进行问题隐患过筛起底,全方位构建起隐患督查检查体系。“三化三制”开展以来,该市累计排查问题隐患6.68万项。
“我们要求领导干部带着问题下沉解难、科室干部带着任务下沉帮扶、专家骨干带着技术下沉支招,着力把压力传导到安全生产最前沿、最末端。”安康市安委会副主任、安委办主任、应急管理局局长乐荣表示。“三化三制”开展以来该市558名领导、干部、专家组建173个督帮团队,1750次下沉企业“把脉问诊”,推动各项任务落实落细。
该市平利县安全生产涉及15个重点行业领域,共有生产经营单位286家、九小场所1481处,面临安全基础薄弱,监管量大面广的困境。
为解决“点多面广任务重”与“监管力量相对薄弱”之间的现实矛盾,该县建立“县级领导联镇、科级领导包抓、业务干部帮扶、属地干部巡查”网格化安全监管机制。“我们明确了286家生产经营单位包抓领导及干部,县级领导每季度带队督导检查、行业部门每月开展帮扶指导、属地政府每周开展巡查巡检。同时,聘请专家团队参与指导帮扶,解决‘不会干、查不出、不会救’问题。”该县委副书记、县长刘义林介绍。
公司主要负责人每月带队查、安技部专职安全管理人员每天巡回各线路、路段开展日常巡查……这是平利县顺发公交客运有限责任公司落实常态化督查暗访机制的具体举措。近年来,该市将“三制”不仅落实在监管部门,也落实在企业主体。
问题找准了,漏洞该如何补?该市建立动态化隐患清零机制,严格落实安全隐患闭环管理要求,企业、行业部门和地方政府依据工作性质特点,按照责任、措施、资金、时限、预案“五明确”,分级分类建立隐患排查治理明细台账、汇总台账和重大事故隐患整改台账,实行企业“一月一对账、一月一清零”,行业部门“一季一对账、一季一清零”,地方政府“半年一对账、半年一清零”,推动2022年以来全市排查的2064项重大事故隐患如期整改销号。
为提升隐患整改质效,该市平利县推行“双重交办、双重督办”机制,即对督查检查中发现的安全隐患,向生产经营单位交办的同时,交属地、行业监管部门督帮;在督办生产经营单位整改安全隐患的同时,督办相应属地、行业监管部门履职落实,切实做到闭环管理。“我们还督促隐患整改做到与企业负责人、行业主管部门负责人、属地政府负责人‘三见面’,确保隐患整改到位。”该县应急管理局党委书记、局长袁英忠表示。
“我们属地政府对当地企业的情况更熟悉,日常配合上级主管部门、行业安全专家开展督查检查,对发现的典型问题和隐患建立台账、跟踪督办,同时对已整改隐患定期组织‘回头看’,严防‘死灰复燃’。”该县老县镇党委副书记、镇长袁成表示。
安康市还以过硬化问效落实机制“兜底”。该市制定《安全生产问效落实工作办法》,突出事前问责和整改不力问责,对隐患整改不力的、安全监管不到位的加大问责力度。“三化三制”开展以来,该市对发现存在违法违规行为的6692家企业,依法区分不同情形,严格落实问责惩戒措施,给予行政处罚741.4万元,关闭取缔12家、停业整顿91家;对重大事故隐患治理滞后、风险隐患集中的企业单位,挂牌督办211批次,约谈主要负责人469人次;对因履行监管职责、整改责任不到位的,移交纪检监察机关处理3人,移送司法机关处理7人次。
“今年4月初,县燃气工作专班办公室在日常检查过程中发现,我县某液化石油气公司存在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随瓶安检流于形式、用户端使用不合格管阀等问题,4月16日我们对该公司主要负责人进行约谈提醒,确保问题隐患及时整改到位。”平利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党委书记、局长张文告诉记者,今年以来,该局已约谈企业主要负责人2人次,行政处罚6万元。